手中沒有好種子 鐵飯碗恐難保

「民以食為天」,這是幾千年的中國傳統,歷朝歷代當政者沒有不重視的。當代中國有十四億人,每天要吃飯,糧食更不能少。為了維持國人的糧食供應,保證大家每天準時開飯,中國政府多年來一直死死保住十八億畝可耕地,一點都不能減少。

為甚麼是十八億畝?因為這是能夠生產出十四億人所需的糧、棉、油、糖、菜等最基本農作物的土地面積。十八億畝加上復種,相當於二十四億畝。其中十七億畝種糧食,每畝單產八百斤,總產量一點三萬億斤,人均九百二十八斤。其餘耕地則用來種植棉、油、糖、菜。

糧食供求是一個動態變數,有時會因氣候、政策、技術、人口的變化而供過於求,有時則是供不應求。供不應求的時候,政府會進口一定數量的農產品,等於利用國外耕地來幫補國內。以中國進口量最大的農產品——大豆為例,二○二一年進口九六五二萬噸,以畝產二百六十斤計算,需用七億多畝耕地。換言之,進口這些大豆,相當於中國增加了七億畝土地。問題是這些土地在國外,進口甚麼,進口多少,不是全由中國說了算,還要受供應國控制。從安全的角度,中國必須留住十八億畝可耕地,這樣才能保住中國人最基本的口糧。

中國雖有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國土,適於耕種的土地並不多。尤其是相對於十四億人的需求,可耕地更顯捉襟見肘。事實上,能夠保住十八億畝可耕地的紅線,是很不容易的。為了守住這條紅線,其他行業需要作出犧牲。譬如房地產,這個行業不僅要解決民眾住房需要,還要創造利潤,增加稅收,促進就業,滿足建材業等其他產業的發展需求。由於中國土地有限,不能濫建房屋,只能暫時壓抑房地產。由此可見,為了保住中國人的飯碗,政府寧願放棄其他,還是要把維持十八億畝耕地,放在優先位置。

不過,話也得說回來。保住十八億畝土地固然重要,但僅僅保住土地還是不能端穩中國人的飯碗的。一個國家的人民要吃飽飯,光有土地是不夠的,還要有優質種子,尤其是糧食種子。近年來,中國在種子研究和培育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目前,農作物良種覆蓋率已超百分之九十六,自主選育品種面積佔比也超百分之九十五,品種對單產的貢獻率同樣超過百分之四十五。另外,國家庫\xf9媮棓O存了五十一萬份不同品種、數十億顆珍貴的種質樣本,它們在零下十八攝氏度\xf9堨i以保存五十年以上。

可是,行內專家們仍然多次提醒,中國還是經常會被種子「卡脖子」。為甚麼這樣說?是不是中國的種子市場被進口種子佔領了?答案是否定的。中國現有的外資種子企業只有二十五家,市場份額僅佔百分之三,進口種子在農作物育種中也只佔百分之零點一。這種比例,怎麼會「卡脖子」?

原來,中國的主糧種子雖然已經靠國產,但種業結構性問題一直較為突出,品種競爭力不強,育種體系不完善,經濟作物尤其是高端蔬菜的種子,大部分還是靠進口。部分地區和部分品種,「洋種子」佔比超過了百分之八十。如西蘭花種子進口超過百分之八十;胡蘿蔔、菠菜、洋蔥、高端蕃茄種子進口超過百分之九十;甜菜和黑麥草種子對外依存度超過百分之九十五。此外,由於畜牧業、水產業、油料、飼料、蔬菜、水果等品種的種子研發一直趕不上國外的速度,發展下去,很快就會形成對進口種子的依賴。

對此,業內人士多次呼籲要加大研發投資,在畜禽種業和高檔蔬菜種子領域進行攻堅戰。同時,還要在保護優質種源,新品種培育,種子生產、加工、銷售和售後服務方面不斷改進,形成產業鏈條,這樣才能打好種業翻身仗。當然,從專家呼籲到真正落實,往往要經過很多環節,遭遇無數問題。至於走向如何,正是人們甚為關注的焦點中的焦點。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