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烏落筆簽署礦產協議後,外界普遍看好俄烏止戰為期不遠,和平有望。但世事如棋局局新,特朗普早前又表示,美國或無法促成雙方停戰;普京也說,俄羅斯有足夠實力和資源,令俄烏戰爭以符合俄方要求的合理結局收場,彰顯多方博弈之下棋局不明,戰火恐難在短期內熄滅。
談判許久的美烏礦產協議雖然簽了,由於沒有美國此前提出要烏克蘭以礦產收益作為賠償償還過去3年美國援烏3500億美元,並要全權擁有重建投資基金控制權等等「極辣」條件,相反,不但未提美援「賠償」,且美方將向烏國提供武器,作為基金注資,美烏各擁基金50%權益,體現地位平等。尤其是,美方在協議首次用上「俄羅斯全面入侵」字眼,顯示對俄態度變得強硬,西方鬆一口氣,有輿論就樂觀表示,美烏協議亦預示俄烏和談為期不遠。
不過亦有分析指,礦產協議中,美國是最大得益方,美國取得烏克蘭未來礦產、石油和天然氣開發的一半權益,令美國獲得稀土供應,減少受中國掣肘,且對全球油氣有更大影響力,美國為此付出代價極少,只是未來續向烏國提供武器,但武器是甚麼、作價多少,未來或仍由美國決定,如美國可能調多架退役F-16戰鬥機給烏方,提供關鍵零組件,「變廢變寶」。更為關鍵的是,烏克蘭主動向美方提出簽訂「美烏礦產協議」的初衷,是想用烏克蘭的礦產資源,來換取美國對烏克蘭的安全保障。這一點,在協議中未見承諾,烏克蘭仍須自行找歐洲提供安全保護。
俄羅斯自5月8日起實施三天停火,以紀念衛國戰爭勝利80周年,烏克蘭則提出30天停火倡議,雙方姿態看似為和平開啟對話。然而俄羅斯提出的停火期限過短,缺乏具體方案。復活節期間,俄烏30小時停火中,雙方相互指責違約,烏克蘭報告俄軍進行數百次砲擊,顯示短期停火難以改變戰場態勢。而普京最新在一場關於執政25周年的國家電視台專訪中強調,「我們有足夠的力量和手段,將2022年開始的行動帶向俄羅斯所需要的邏輯結論。」令外界多認為,三天停火的象徵意義可能大於實質。
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上月底頻頻喊話,放話稱俄羅斯如果不認真參與和談,將進一步制裁俄羅斯,似改變其偏向俄羅斯的傾向。
但在礦產協議簽訂後,特朗普談及俄烏戰爭時,稱曠日良久的戰爭令兩國敵對,形容人們之間存在巨大仇恨,美國或無法促成雙方停戰。
若沒有美方支持,烏方在與俄談判上將更為弱勢。特朗普的政策多變,令得未來局勢的不確定大增。現在無論站在哪一方,都無法否認一個現實——戰爭收益越來越抽象,代價卻越來越具體。各方談判時口口聲聲所謂「正義」,在那些死亡的生命和破碎的家庭面前,顯得越來越蒼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