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校友馬友友吳弭同臺驚豔獻藝

波士頓交響樂大廳(Boston Symphony Hall)近日迎來一場匯聚音樂、人文與公民精神的藝術盛會。為慶祝大提琴家馬友友(Yo-Yo Ma)七十華誕,由名人系列「我們人民」音樂會在此隆重舉行。這場長達三小時的音樂會,不僅是馬友友對音樂生涯的深情回顧,更是一次將藝術力量投射到社區共融與人類共同命運的莊嚴呼喚。

當晚的最高潮,出現在演出結束後的安可環節——波士頓市市長吳弭(Michelle Wu)驚喜現身舞臺,與馬友友大師聯袂獻上巴赫/古諾的《聖母頌》(Ave Maria)。這兩位哈佛校友雖然年紀上相差30歲,但一同演出時配合得非常默契。吳市長展現了其鮮為人知的出色鋼琴演奏技藝,其細膩敏銳的琴音與馬友友充滿人性溫度的琴聲完美交織,贏得了全場觀眾熱烈而持久的起立鼓掌,為這場充滿啟示性的夜晚畫上了圓滿句點。

內省深度的首度完整呈現

這場盛會的核心曲目,是約翰·巴赫(J. S. Bach)的六部《無伴奏大提琴組曲》(Cello Suites)。這六部作品是馬友友幾乎演奏了一生的心血,他曾錄製過三次。令人驚訝的是,這位長期居住在劍橋市的音樂家,此前從未在波士頓的音樂會上完整演奏過這套曲目。

馬友友當晚的詮釋,從未迴避巴赫音樂中固有的泥土氣息與本真性,即使音樂達到了超凡脫俗的境界。C大調組曲(第三號)的終曲就提供了這樣一個光榮的示範。其《前奏曲》——原始的撥奏樂段在聽覺上呼應著舞臺上沐浴的金色燈光——以及一組《布雷舞曲》(Bourrées),每一首都散發著迷人、會心一笑的狡黠。

正是這種信念,引導了當晚最令人振奮的環節——安可曲。當晚近十一點,在稀疏但充滿熱情的留守人群的期待中,馬友友在舞臺上迎來了一位意想不到的夥伴:波士頓市市長吳弭。兩位在各自領域都極具影響力的亞裔美國人,共同演奏了巴赫/古諾的《聖母頌》。

考慮到馬友友的傳奇經歷——7歲的他在1962年緊隨甘迺迪總統關於「美國藝術盛會」的演講之後進行了全國首演(巧合的是,這場廣播的主持人正是伯恩斯坦)——一位熱愛音樂的政治人物與這位全球最著名的大提琴家同臺,似乎是波士頓這座城市獨特的歷史傳承。

「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裡,我結識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他們願意向我講述他們的故事。透過音樂為他們發聲,我找到了意義、目標和希望。我由衷地感謝他們所有人。」馬友友回顧說。1976年,馬友友獲得哈佛大學音樂學士學位,之後就開始了在世界各地著名音樂廳表演的職業音樂家生涯。

吳市長展現極高鋼琴演奏技藝

最值得稱讚的是,吳弭市長當晚展現了其極高的音樂素養和出色的鋼琴演奏技藝。她的演奏不僅僅是配合,而是一種細膩、感性的藝術呈現。在《聖母頌》的旋律中,她的指尖流淌出的和聲織體沉穩而溫柔,與馬友友大提琴深沉的吟唱形成了完美和諧的對話。

吳弭市長的演奏技法精確,觸鍵充滿靈性,既沒有搶走大提琴的主導地位,又以一種謙遜且支持性的姿態為旋律提供了堅實的情感基礎。她對音樂的理解力,以及與馬友友之間的默契配合,充分證明了她是一位水平極高的鋼琴家。現場的觀眾,即使是那些堅持到深夜十一點之後的聽眾,都爆發出了長時間的、由衷的歡呼聲和掌聲。

吳弭市長隨後也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她的榮幸:「能與世界上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馬友友同臺演出,是人生中的至高榮耀。音樂是一種分享體驗的強大方式——感受我們的連結、我們共同的夢想和共同的命運。波士頓有幸成為藝術與文化的中心。」

這場意外的二重奏,不僅是音樂層面的精彩合作,更傳遞出深刻的政治與文化象徵意義:在波士頓,藝術與公共服務從未分離。它表明,即便是身處政務最繁忙的市長,也能以音樂為橋樑,倡導社會的連結與共同的人文價值。

吳弭市長的精湛鋼琴演奏,為這場充滿人性光輝的夜晚增添了一筆亮麗的註腳,證明了公共領袖同樣可以成為藝術與文化的熱情倡導者和實踐者。在樂聲消逝之後,那份關於「我們人民」的信念和願景,將繼續在波士頓這座城市中迴盪。

馬友友和吳弭在演出中。

馬友友和吳弭演出後握手。

(前排左起)吳弭母子同馬友友等人合影。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