脅迫性外交重創全球秩序

特朗普貿易策略的核心,是將傳統經濟政策轉化為地緣戰略工具。對他而言,貿易外交已經不再關乎市場,而是關乎國家實力。通過把關稅、制裁和投資規則武器化,他將貿易政策變成一種強制性的國家工具,意在重新調整全球權力關係,服務於美國的短期地緣政治目標。這種政策轉變的標誌性特徵是其廣泛針對性,不僅用於打擊中國、俄羅斯等對手,也針對加拿大、印度、日本和墨西哥等盟國。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標誌著現代版門羅主義的崛起,將最初的區域保護主義理念轉化為全球性的經濟脅迫工具。該政策的核心是將西半球視為美國的專屬勢力範圍,不僅將拉美視為後院,還將其視作實踐新門羅主義的試驗場。

門羅主義最初在1823年提出時是一種「半球防火牆」,用於阻止歐洲帝國主義重新介入美洲。當下的版本更為強硬,「門羅的盾牌變成了特朗普的劍」。這種政策不再僅僅是抵抗外國干涉,而是直接驅逐外國存在。在特朗普眼中,西半球國家不僅是需要保護的鄰居,而是需要主導的領域。

在這樣的貿易政策下,美國與傳統盟友關係的本質開始發生變化,從合作互助轉向交易性保護。日本承諾投資5500億美元、韓國3500億美元、馬來西亞700億美元,其他一些東南亞夥伴國則購買了數百億美元的美國飛機、武器和能源產品。這些安排,本質上是偽裝成夥伴關係的經濟附庸制。日韓承擔債務和金融風險,美國攫取利潤,並根據自身戰略優先事項支配資本流向,貿易外交實際上成了以合作之名收取「貢品」的手段。

特朗普的脅迫性貿易政策雖然可能在短期內為美國帶來讓步和利益,但長遠來看正在加速全球權力格局的重構。看看今年從年初到現在,每份貿易協定都有相同的模式:夥伴國作出具體的經濟和戰略承諾,美國保留顯著的關稅壁壘,並擁有單方面調整或撤銷協議條款的權力。這樣的協定超越了傳統的貿易議題,涵蓋投資配額、防務採購義務、關鍵礦產合作以及遵守美國的制裁和出口管制政策。對嚴重依賴美國市場的國家來說非常殘酷,要麼接受主權受限以換取經濟准入,要麼抵抗並面臨懲罰。

在經濟領域此類招數看似成功,只會助長特朗普在其他地方採取類似做法。然而反噬效應已經開始顯現,各國已經在通過多元化貿易和防務夥伴關係,減少對美國的依賴,美國被視為不可靠、自私自利的夥伴。

特朗普的貿易政策不僅僅關乎經濟,更是一種重構全球權力結構的嘗試。一位分析師如此描述:「他為了鞏固美國主導地位的努力,正在加速這種地位的削弱。」當關稅大棒揮舞得過於頻繁時,越來越多的國家開始悄悄轉身,構建不去美國化的新供應鏈。

歷史終將證明,脅迫可以換來短期服從,卻會摧毀長期影響力賴以生存的信任與互惠。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