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亞裔敘事以及城市記憶 波士頓亞美電影節圓滿落幕

第十七屆波士頓亞美電影節(BAAFF)近日圓滿落幕,為期近十天的放映活動吸引了來自全美各地的觀眾與電影人,共同見證亞裔創作者以影像探索身份、歷史與文化的多樣面貌。今年影展以「構築我們的歷史」(Building Our Histories)為主題,呈現多部新作與紀錄片,聚焦亞裔美國人在不同世代、地域與文化夾縫中的生命經驗。

電影節首映的紀錄片《愛,唐人街》(Love, Chinatown)成為本屆電影節最受矚目的作品之一。影片由導演董路卡斯(Lukas Dong)執導,講述兩位波士頓華埠出生長大的女性——余欣婷(Cynthia Yee)與劉雯(Gwen Liu)——在太極課上結緣,因同日生日而產生奇妙連結。她們年齡相差兩代,卻有著相似的記憶與歸屬感。

鏡頭跟隨兩人漫步於波士頓華埠街頭,穿梭於熟悉的街巷、茶樓與公園,她們對比過去與現今的變遷,探討社區在城市更新浪潮下的掙扎與延續。影片細膩地捕捉了華埠居民對「家」的定義,及在多元城市中維繫文化根脈的努力。

首映當晚,余欣婷與劉雯親臨現場,與觀眾對談,分享拍攝過程中的心路歷程。她們坦言,這部作品不僅是對個人記憶的回顧,也是向波士頓華人社區致敬的一封情書。

據悉,余欣婷曾在《Hudson Street Chronicles》回憶錄中寫道,她九歲時一度輟學,回顧當時的心情時表示:「媽媽最不需要的,就是一個在西方土地上迷路的叛逆女兒。」她的鄰居後來給她取名「麗馨」,意為「美麗的芳香」,象徵她在艱難環境中仍堅守文化根源的故事。

從偽造人生到青春成長

除《愛,唐人街》外,本屆影展還有多部劇情片與紀錄片首映,題材橫跨家庭、成長與身份探索。開幕片《Forge》(《偽鑄》)背景設定在邁阿密,講述一對兄妹經營偽造文件集團的故事。導演吳靜艾(Jing Ai Ng)以冷冽的影像風格描繪家庭與道德之間的灰色地帶,探討生存與良知的界線。

閉幕片《Mustache》(《小鬍子》)則以1990年代矽谷為舞台,講述一名亞裔少年面對青春期「不完美鬍子」的尷尬與身份焦慮。導演透過幽默筆觸還原那個時代的亞裔少年成長困境,讓觀眾在笑聲中回味青春的脆弱與勇氣。

此外,《Rosemead》(《羅斯米德》)聚焦移民家庭在高壓教育環境中的親子關係,而《Can I Get a Witness?》(《我可以作證嗎?》)則探討年輕紀錄片工作者拍攝「為大義而犧牲」事件的倫理困境。

紀錄片單元方面,影片《玫瑰:回到我身邊》深入韓流現象與偶像文化背後的社會現實;《再見之間》)呈現被收養者與生母重逢的複雜情感;《貓年》則以家庭謎團為線索,揭開隱藏於世代之間的沉默真相。這些作品不僅拓寬了亞裔敘事的邊界,也讓觀眾得以從親密視角重新理解「家」與「身份」的意義。

社區連結與文化延續

據悉,波士頓亞美電影節自創立以來,致力於成為亞裔創作者展示作品與社區互動的平台。主辦方表示,本屆活動除了放映電影外,還舉辦多場專題座談與導演交流會,邀請觀眾討論亞裔形象的再現與影視產業的多元發展。

吳弭市長也特別向影展致賀,表示亞裔文化已成為波士頓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電影是一種橋樑,讓我們彼此理解、記錄歷史,也讓下一代看見自己的故事。」

今年的影展吸引了眾多本地社區組織支持,包括亞美社區發展協會(AACA)、波士頓華人社區服務中心(BCNC)與麻州亞美影視協會等,共同推動亞裔影像創作與文化教育。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電影《愛,唐人街》的劇照。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