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財政壓力持續地加劇 哈佛大幅縮減博士生招生

哈佛大學文理學院(FAS)近日宣布,未來兩年內將大幅縮減博士研究生招生規模:理科院系博士生名額將削減逾75%,藝術與人文學院博士名額則減少約60%,社會科學學院縮招幅度介於50%至70%。這一決定引發學界與學生群體廣泛關注,被認為是美國高等教育財政壓力持續加劇的最新信號。

哈佛文理學院是該校最大教學與科研部門,負責本科、博士及部分碩士課程的運作。該院目前擁有超過7,000名本科生、4,600名研究生與1,200餘名教職員工。消息指出,各院系已向學院提交博士招生名額分配方案,但最終審批結果尚未正式公布。多位教授透露,若部門在比例削減後僅剩一個招生名額,將被迫取消該年度博士招生。

院長侯克斯(Hopi Hoekstra)此前曾預告將縮減博士招生,但未透露具體數字。她坦言,校方面臨多重財務挑戰,包括研究資金不確定性、聯邦捐贈基金稅收上調,以及研究經費削減。根據哈佛大學上周公布的數據,該校2025財政年度出現1.13億美元赤字,為多年來罕見。

一名哈佛在讀博士生受訪時表示,縮招的主要原因在於「資金緊張」——教授與院系皆面臨經費短缺、聯邦研究資助削減、招聘凍結等困境。他指出:「教授也沒錢,系裡也沒錢,所以招不了學生。」這一情況並非哈佛獨有,而是全美研究型大學普遍面臨的現實。

其他名校也不例外

今年初,受特朗普政府削減科研經費影響,許多美國高校被迫臨時調整研究生與博士生招生計畫,甚至取消部分錄取名額。據悉,華盛頓大學天文學系已決定暫停2026~2027學年博士招生;布朗大學人類學系亦宣布暫停下一學年博士招收,以維持師生比例與經費平衡。芝加哥大學校長阿里維薩托斯上月也宣布,學校將裁員400人、暫停近20個博士項目招生,以節省約1億美元。

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下屬國家科學與工程統計中心(NCSES)於8月發布的調查顯示,2024年美國共頒發超過5.8萬個研究型博士學位,其中國際學生佔32%,超過1.8萬人。按生源國計,中國、印度與韓國為前三大來源國。僅中國籍學生即有6,756人獲得博士學位,占國際博士生總數的36%。因此,縮減博士招生將對國際學生群體產生直接衝擊,特別是依賴科研資助的理工科學生。

分析人士指出,博士招生縮減不僅影響未來學者的培育,也可能對本科教育、科研支持與學術創新生態產生連鎖效應。博士生是美國高校科研的中堅力量,負責大量教學與實驗工作。一旦博士生數量驟減,實驗室運作、教學助理崗位與研究產出都將受到波及。

哈佛大學校報《深紅》引述多位教職員稱,目前文理學院要求各系於周五前最終確定名額分配方案,但多數部門仍在為有限的名額苦苦協商。部分教授憂心,若長期資金問題未能改善,哈佛將不得不縮減研究計畫規模,甚至影響師資流動與學術競爭力。

有教育政策專家警告稱,博士教育削減反映了美國學術界「結構性資金危機」:一方面,聯邦研究資金增幅長期滯後通膨;另一方面,高校面臨營運成本上升、捐贈基金收益減少及政治環境不確定等多重壓力。哈佛作為全球頂尖學府尚且如此,其他依賴聯邦補助的公立研究型大學壓力更甚。

目前,多數美國高校尚未公開2026~2027學年博士招生計畫,但根據最新調查顯示,大部分研究機構正準備進一步削減招生與科研經費,以應對未來財政挑戰。專家呼籲政府與高校應尋求更可持續的資助模式,確保學術研究與人才培養的長遠發展。

有觀察人士評論,哈佛此次縮招雖屬「暫時性自救」,卻揭示了全球高等教育面臨的共同問題——知識生產與經濟現實之間的矛盾。在AI與科技革命加速的當下,如何在財政緊縮中維持學術創新與科研自由,將成為未來學界的重大考驗。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哈佛文理學院院長侯克斯。 檔案圖片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