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平靜表面下潛藏暗流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全球經濟描述為在「脆韌之間」徘徊——表面上展現出某種「韌性」,但這種韌性實則來源於短期政策操作和結構扭曲。在美國,這種表像與現實的脫節尤為明顯。儘管失業率維持在低位,消費者支出也韌性十足,但深層次的結構性問題正在不斷累積。

當下美國經濟從表面看確實有著令人樂觀的跡象。去年經濟表現良好,為今年的增長奠定了堅實基礎。過去兩個季度的增長速度超過了長期平均水平,就業市場表現強勁,幾乎所有想找工作的人都能就業。消費者支出尤其亮眼,經通脹調整後,過去12個月增長了近4%。這些數據描繪出一幅健康的經濟圖景,但這種繁榮,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臨時性因素和政策幹預,其可持續性值得懷疑。

在經濟表面的平靜下,多個結構性風險正在悄然累積。個人儲蓄率從大約兩年前的5.2%降至4.5%,工資增長陷入停滯,同時信貸管道全面收緊。在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普通家庭的財務緩衝能力已經大幅減弱。

問題的核心在於「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決策者面臨著一個異常複雜的政策環境,特朗普的關稅政策使美聯儲的工作面臨更多困難,鮑威爾提到2018年的一項研究,通過「剔除」關稅推動的價格上漲來計算通脹,然後相應地制定政策。但有限的貨幣政策空間,難以應對可能出現的嚴重經濟下滑。

回顧2007年爆發的次貸危機,可以發現與當前情況的一些相似之處。當年那些因信用記錄不好或償還能力較弱而被銀行拒絕提供優質抵押貸款的人,申請了次級抵押貸款購買住房。房價不斷走高時,次級抵押貸款生意興隆。即使貸款人現金流並不足以償還貸款,也可以通過房產增值獲得再貸款來填補缺口。但當房價持平或下跌時,就會出現資金缺口而形成壞賬。這與當前情況有相似之處——在長期低利率和政策刺激下,各種資產價格均被推高,不管是比特幣還是黃金,都高到令人咂舌,一旦形勢逆轉,潛在風險就會馬上暴露。

美國的發薪日貸款生態系統就像一個影子次貸市場,雖然在悄然擴張,但其根基卻岌岌可危。統計數據顯示,大約有1200萬美國人(約占成年人的3.5%)每年使用發薪日貸款,通常每年要借八筆約375美元的貸款,並為此支付520美元的費用。這些貸款並非一次性的應急資金,而是通過連續借貸獲得。每筆兩周貸款、每100美元需支付15美元手續費,相當於年利率接近400%。貸款機構目前每年收取的費用超過90億美元,清楚表明了這一領域已變得多麼根深蒂固。

與此同時,消費者拖欠率正在急劇上升。第一季度逾期60天以上的貸款比例同比上升5個基點,達到1.38%,超過了2009年次貸危機的峰值。這一軌跡與2007-08年的情況如出一轍:高風險的借款人群體被重新包裝,擠入主流金融領域,違約事件不斷。

正如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所指出的,當金融寬鬆與臨時性政策激勵逐漸消退,能否能走出短期思維泥潭,將決定經濟未來的方向。

2008年的教訓告訴我們,危機總在集體樂觀中醞釀,在共識形成時爆發。這一次,歷史是否會重演,取決於能否看清平靜表面下的暗流,提前採取行動。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