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街頭上的聯邦部隊

本報訊

隨著邊境巡邏隊(Border Patrol)現身芝加哥街頭、國民警衛隊(National Guard)在曼菲斯巡邏,特朗普總統為推行大規模遣返與打擊犯罪行動,調派的聯邦部隊種類與規模正不斷擴張。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報道,由於這些部門制服各異、任務重疊,民眾往往難以分辨其權限與行動範圍。以下是這些部隊的組成與運作概況。

他們是誰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ICE)是全國主要的移民執法機構,分為兩大單位:一是負責逮捕與遣返的「執行與遣送行動處」(ERO),另一是原本調查跨國犯罪的「國土安全調查處」(HSI),但特朗普已授權後者也可進行現場逮捕。

美國移民和海關執法局「執行與遣送行動處」(ERO)官員2025年1月在馬里蘭州準備拘留一名人員。美聯社

美國移民與海關執法局「國土安全調查處」(HSI)辦案。ICE

ICE人員制服不一,部分穿著標識明顯的背心,部分則便衣執勤。2020年,加州多個社區組織控告ICE探員冒充地方警察執行任務,最後在今年八月達成和解,要求探員在衣物上明確標示「ICE」。

2020年,加州多個社區組織控告ICE探員冒充地方警察執行任務,最後在今年八月達成和解,要求探員在衣物上明確標示「ICE」。美聯社

有時ICE探員便衣執勤,直到逮捕時才表明身份。今年三月,一名土耳其博士生在波士頓街頭被便衣探員攔查的畫面曝光,引發公憤。另有特種應變小組(SRT)成員身穿軍事迷彩服,專責高風險任務,自洛杉磯「反ICE抗議」後,他們除駐守ICE設施外,也負責街頭逮捕。

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主要負責邊境執法,但特朗普政府已將其調派至全國各地執行移民逮捕。距離邊境100英里範圍內,CBP擁有比地方警察更廣的搜索權限。

海關與邊境保護局(CBP)主要負責邊境執法,但特朗普政府已將其調派至全國各地執行移民逮捕。美聯社

此外,特朗普還以「保護移民探員與聯邦財產」為由,派遣國民警衛隊前往芝加哥、洛杉磯及奧勒岡州波特蘭,並要求其與曼菲斯與華盛頓特區警方共同執勤。多數由民主黨主政的地方政府強烈抗議,指控總統濫用警衛隊,這支部隊本應用於天災、戰爭或重大騷亂時。

他們在做什麼

特朗普的「遣返與治安」行動界線逐漸模糊,各執法機關職責重疊。ICE與邊境巡邏隊仍負責移民拘捕,但國土安全部與司法部下其他單位也日益參與其中。

ICE重啟住宅突襲與職場突查,並增加街頭臨檢,甚至誤拘美國公民;其探員亦常在移民法庭外逮人,引發「違反正當程序」爭議。許多城市警方直接協助ICE逮捕移民或代為拘留至探員抵達。

在華盛頓特區,至少八個聯邦機構參與特朗普的執法計畫。當地警方在攔查輕微違規時會協助ICE確認目標,而ICE探員也會協助警方辦理非移民類案件。在移民執法受阻的城市,國民警衛隊與聯邦探員共同駐守聯邦建築並鎮壓示威。

各機構間協作並不透明。本月芝加哥發生衝突時,聯邦探員在未通知的情況下施放催淚瓦斯,導致市警中招。國土安全部聲稱,市警未回應一起涉及聯邦探員的車禍與槍擊案,但地方官員否認。

外界關切與批評

在大城市部署「軍事化」聯邦部隊,引發民眾與民權團體強烈反彈,認為這些行動「製造恐懼多於保障安全」。

特別引起爭議的是探員遮掩面部的做法。移民法律資源中心律師奧利瓦雷茲(Priscilla Olivarez)指出:「看到親人或鄰居被戴著面罩、無標識的人帶走,這是極度恐怖的場景。」

聯邦法律並未要求移民探員公開面容或姓名。國土安全部發言人回應稱,探員蒙面是為防止個人攻擊,且執勤時仍會表明執法人員身份。

各地警方則有更嚴格規範:芝加哥警員不得遮面,紐約、西雅圖、邁阿密與華府警員必須在制服上清楚顯示姓名與警號。

加州九月通過法律,禁止聯邦移民探員遮掩臉部,但國土安全部指該法違憲,並宣布不予遵守。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