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近的火光交織成網,遮蔽了加沙的天空,無人機緊貼屋頂低飛,嗡鳴如咒,金屬碰撞爆裂的聲響震耳欲聾,只有倖存者聽見,那生命底層湧出的吶喊。睜開雙眼,世界依舊燃燒,惡夢從未止息。兩年來,加沙人民墜入無盡深淵,未被凝視的傷痕隨時間潰爛,一點一點吞噬着僅存的希望。港人護士蘇衍霈三度前往加沙救援,經歷空襲、同事殞命,親眼看見平民遭獵殺、醫療系統崩潰、家庭瓦解的絕望。戰火暫歇,或只是下一次槍響前的靜默。她希望港人持續關注加沙情況,相信只要還有人注視,那些深埋在廢墟下的光,終會再次燃起。


「戰爭從來沒有勝利者,我們不應允許這場戰爭再次發生。」2025年10月10日,加沙當地時間12時,停火協議第一階段落實,蘇衍霈身處加沙。那天下午,她在加沙南部乘車移動,耳邊突然傳來巨響,車身震盪至幾乎翻側,距離她不足200米的地方遭遇猛烈空襲,那是她參與前線救援以來最接近襲擊的一次,尚幸團隊並無大礙,「很諷刺吧!偏偏是在停火當天發生!」
無人機依舊低飛 和平路遙
國際新聞播放加沙人高舉雙手歡呼的畫面,她從未親眼目睹。她所見的,是人們臉上晦暗、壓抑、難以言說的恐懼,「他們永遠不敢完全相信停火是真的,因為已被吹噓太多次。」儘管達成協議,無人機卻比以往任何時刻飛得更低,時有傳出襲擊。對加沙人而言,「停火」只是紙上承諾,乍現而起、倏忽而終,真正的和平仍遙不可及。
回顧今年1月19日,以色列與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一度達成「停火」協議,閃現一線曙光,卻有大量救援物資被拒於加沙門外。短短數周後,以色列再度發動襲擊,平民再被推入深淵。以色列當局於5月尋求解散由聯合國主導的人道應對機制,轉由加沙人道基金會營運全新的「糧食分發計劃」,原遍布加沙各地的逾20間糧食分派中心,驟然削減至4間。


雪上加霜的是,以色列要求加沙北部居民南遷,數十萬人攜家帶口,被逼湧入資源枯竭的南部地區,壓垮了本就岌岌可危的醫療系統。無國界醫生的診所和醫院求診人數屢創新高,醫院走廊兩側布滿病人,病床數量遠遠不足,醫護人員疲於奔命。
蘇衍霈坦言,為了應付龐大需求,團隊臨時開設了許多房間,當中設備稀缺,連基本儀器都難以齊全,甚至不符合醫療規格,如新生兒深切治療部,一個保溫箱擠着三名出生僅28周的嬰兒等,當地醫療設施環境惡劣,感染難以控制,但別無選擇,「情況非常嚴峻。」
數十萬人南遷 求診者蜿蜒
她負責的其中兩間診所,正鄰近糧食分發點。設施外,長長的隊伍蜿蜒,排隊的人眼神空洞,面無表情,嘴裏喃喃低語。飢餓早已啃蝕了他們的身體,但荒謬的是,他們最終不是死於飢荒,而是死於等待。子彈與空襲,無情地落在人群中。
光是今年6月初至7月底,兩診所接收了1380名在分發食物期間受傷的死傷者,當中71人是兒童,有13、14歲的少年,是家中唯一還有力氣的人,穿過瓦礫堆只為換回一家人的口糧,卻被子彈擊中,腹腔穿孔,終生要帶着造口過活。

這些並非偶然,據無國界醫生分析,前往診所的病人中,11%的槍傷集中在頭部與頸項,19%落在胸口、腹部與背部,其餘則多為下肢傷勢,傷勢呈現明顯的規律與對人體結構熟悉的準確度。蘇衍霈直言,那是一場蓄意的殺戮,「有人像電視劇《魷魚遊戲》一樣,特意安排一切,看着平民為生存而掙扎,剝奪他們作為人的尊嚴。」
「每次換藥 都像剝開皮膚」
每一次襲擊過後,診所便擠滿傷者,哭聲此起彼落,當中不乏孩童與嬰兒,有人燒傷,有人斷指,還有年僅4個月、6個月的嬰兒傷痕纍纍。
蘇衍霈說,「每一次換藥,都像將一層層皮膚從他們身上剝開。」她原以為自己早已麻木,可是無論多少次,眼前的畫面仍然讓她無法承受,「我覺得很羞愧,我們的世界為甚麼可以容許一班人這樣對待小朋友?」她說,看着那些孩子,心痛不足以形容,而是徹底的無力,「世上為何這麼不公平?」

最讓她難過的是,與她並肩作戰的夥伴,也在戰事中身亡,當中包括職業治療師哈耶克(Omar Hayek)及身兼物理治療與職能治療師的卡拉達亞(Abed El Hameed Qaradaya)。突然觸碰尚未結痂的傷口,她難掩情緒,「他們都是很好的人,很專業,尤其是卡拉達亞,我們一起完成很多項目,我請他幫忙安排訓練,幾天後他準備好一場非常有趣又實用的包紮課程。」
兩名離世的夥伴在10月2日早上遭遇空襲,當時兩人正等待搭乘巴士前往醫院上班,蘇衍霈低聲說,「我常在想,如果多等數天,會否等到停火?」她說,「我們亦有同事的家被炸毀了,女兒去世,自己也半身不遂……。」她坦言,還在消化這些悲傷。

她難忘,加沙的父母想盡辦法讓孩子保有一點童年,即使外面是爆炸聲,也會對子女說「那是煙火」。孩子以為是「好事」,每當聽到巨聲便拍掌笑了,讓她想起義大利電影《美麗人生》,電影中主角為了讓兒子在納粹集中營中仍保有笑容,維持「遊戲」的假象。那一幕如今在現實上演,她嘆言非常諷刺,「我們常說,歷史就是不斷重複。」
蘇衍霈短暫回港一周,即將再次離港,參與人道救援相關的培訓。來去之間,沒有儀式,沒有歡送。她知道,有人仍困在原地,連呼吸也是奢侈的事,千言萬語,終只化作一句歎息,「我希望大家能好好呼吸、多喝水,活着就是件美好的事,願每人都能溫柔而堅定地,去做想做的事。」
拍下真相喚起國際關注 戰地記者成加沙人民英雄
「對許多加沙人民來說,記者不只是記者,而是英雄。」蘇衍霈說道。
2025年8月,無國界醫生工作的納賽爾醫院(Nasser hospital)再次受襲,造成逾20人死亡、50人受傷,罹難者包括醫護人員、救援人員和記者等,包括攝影師Mariam Abu Dagga。蘇衍霈與Mariam相熟,去年已一起工作,對方幫她拍照、錄影,也做了不少訪問,「她是一個非常專業的記者,在阿拉伯世界堅持前線工作,我很敬佩她。」
事發當日,蘇衍霈不在受襲的主建築,而是在旁邊的兒科與婦科病房工作。第一次爆炸後,整個醫院籠罩濃煙,她與團隊立即啟動危機應變計劃,疏散病人,並逃往安全空間,親眼看到第二枚炸彈擊中記者所在的建築頂層。
空襲發生後,團隊曾開會討論,是否應繼續讓記者進入診所與醫院工作、會否讓病人與醫護更危險等,蘇衍霈說:「當地同事有些很擔心。但也有很多同事說,記者是幫他們爭取資源的關鍵。因為他們在現場拍下骨瘦如柴的小孩、拍下了資源不足的情況,在國際公開,引起反響,才有更多人幫助爭取改善。」
她說,「在加沙人心目中,記者是非常重要的英雄角色,因為他們才能讓世界看見真相。」
記者:林家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