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訊
中國長期主導全球稀土市場,迫使特朗普政府採取非常規措施強化美國關鍵礦物供應鏈,但成效仍有待觀察。
《紐約時報》報道,中國掌握全球約七成稀土開採與九成化學提煉。當美國對中加徵高額關稅與技術限制後,北京推出新的出口許可制度,涵蓋含中製稀土僅0.1%的產品,以及電池、無人機和人工智能數據中心所需材料。特朗普警告,若北京不撤回限制,將於11月1日再加徵100%關稅。

美國國防部七月投資4億美元入股MP Materials公司15%,該公司在加州與內華達交界擁有稀土礦。美聯社
美國近期已入股多家礦業公司,計畫建立戰略稀土儲備、設價格下限並課關稅。本週一(20日)更宣布與澳洲簽署協議,投資數十億美元開發礦產。分析人士稱此舉可減少對中國依賴,但警告開採與提煉設施需數年建成,且投資風險高。
美國國防部七月投資4億美元入股MP Materials公司15%,該公司在加州與內華達交界擁有稀土礦,並在德州設廠供應通用汽車;另對Trilogy Metals與Lithium Americas等企業注資,開發銅、鋅與鋰礦。
白宮成立「國家能源主導委員會」統籌行動,國防、能源與財政部共同參與,但政府關門與裁員影響協調進度。財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表示,美方將採「預購」與設立礦物儲備,確保供應不再中斷,並與歐洲、澳洲、加拿大及印度合作,「這不是中美問題,而是中國對抗全世界。」
美國能源安全智庫負責人杭特(Abigail Hunter)指出,雖然政府動作積極,但建立完整替代供應鏈需時多年,「除非真正重視這些稀有材料的重要性,供應危機將不斷重演。」
中國以稀土為外交籌碼並非首次。早於2010年,北京曾因海上爭端暫停對日本出口;去年拜登政府實施技術限制後,中國報復禁止部分礦物出口。今年四月,特朗普揚言課稅後,北京再擴大稀土與磁材出口管制,引發全球工廠暫停生產。
中國外交部辯稱,新制度是為履行「防擴散國際義務」,但美方認為其實為經濟施壓手段。喬治城大學教授梅迪洛斯(Evan Medeiros)指出,北京不太可能退讓,關鍵在於「國際社會能否團結一致回應挑戰」。
分析人士警告,美國若無政府介入維持礦價,企業難以負擔龐大投資。智庫執行長史都華(Sarah Stewart)說:「直到今年春季前,政府對礦業投資行動仍相當有限,如今情勢緊迫。」
特朗普政府強調將動用「一切手段」確保能源與經濟安全。杭特總結:「一個國家的力量,取決於它最薄弱的供應鏈環節。」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