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以美為師反制貿易戰 引用美式長臂法反擊美國

本報訊
為了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還擊,中國近日借鏡美國的作法,採取了與華府相似的策略。北京擴大稀土出口管制,首次要求外國企業在出口含有中國來源稀土成分或使用中國技術製成的磁體時,必須取得中國政府批准。

美國貿易代表傑米森格里爾(Jamieson Greer)指出,這意味著即使南韓的智慧手機製造商要向澳洲銷售含中國稀土材料的手機,也須事先獲得北京同意。他說:「這項規定等於讓中國掌握全球科技供應鏈的主導權。」熟悉美國貿易實務的人士認為,中國只是引用美國數十年來的「外國直接產品規則」(foreign direct product rule),該規則讓美國法律的效力延伸至境外製造產品,並常被用來限制中國取得在美國以外製造、但含有美國技術的產品。

美國貿易代表格里爾出席在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的東協經濟部長會議及相關會議。美聯社

這是北京再度仿效美國先例,以應對華府壓力的最新例子,顯示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戰正進入長期對峙階段。正如一位分析者所言:「高手過招,彼此心知肚明。」

早在2018年,當時的特朗普總統發動對中貿易戰後,北京便意識到必須建立一套可在新一輪衝突時迅速動用的法律與政策工具,於是向華府取經。

中國商務部於2020年設立的「不可靠實體清單」,即仿照美國商務部的「實體清單」,限制特定外國企業與美國往來。2021年,北京又通過《反外國制裁法》,授權外交部等機構拒發簽證、凍結被視為「不受歡迎」的個人與企業資產,與美國國務院及財政部的制裁機制相似。

除法律外,北京近年還擴大出口管制及外資審查等措施。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道姆(Jeremy Daum)表示,中國在制定非貿易領域法律時經常借鑑外國模式,如今在貿易與制裁報復工具上,也出現與美國「高度平行」的做法。兩國政府都採用「整體國家安全觀」,以此為理由擴大對對方的限制。

當特朗普今年重返白宮後不久再度掀起貿易戰,北京立即啟動這些新工具,除加徵關稅以牙還牙外,也動用制裁機制。

道姆指出,這些新工具確實讓中國能與美國抗衡,但也伴隨風險:「在看似對等與公平的報復下,雙方可能把互動視為升級,而非平衡。最終,在這場惡性競爭中,沒有贏家。」

新聞及封面圖片來源:美聯社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