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一屆四中全會於周一至周四(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開,研究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15個5年規劃(簡稱「十五五」)的建議。香港城市大學全球化與商業教授劉寧榮接受《星島日報》專訪時直言,「非常期待新的5年計劃,甚至下一個5年計劃」,因為這兩項5年計劃是「奠定中國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步伐裏,最重要的轉折點。」而香港也將在其中發揮更大作用。
為何「十五五」規劃很重要?
劉寧榮回顧道,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經歷了幾段不同的時期。其中1978年至1992年是初步開放階段,文革後中國經濟面臨困境,改革開放勢在必行;1992年鄧小平南巡後,明確了發展是硬道理,不再爭論「姓社姓資」,進入高速發展時期。

直至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中國快速擁抱全球化,貿易和經濟實力突飛猛進,更於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到了2017年特朗普上台,同年中國十九大召開,中美相互共存的超級全球化時期開始走向終點,2018年特朗普發動對華貿易戰,令中國面臨的國際形勢發生巨變。
根據二十大報告,到2035年中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未來10年能否完成使命,「十五五」規劃乃至下一個5年計劃至關重要。他強調,這不僅關係到能否奠定中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還關係到在中美競爭與共存中,中國經濟能否在總量上實現突破、甚至超越。

促進全球化步入下一個新階段
至於「十五五」規劃將談及甚麽?劉寧榮認為,重中之重的是「以人工智能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近代中國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工業革命,雖未錯過第三次工業革命,即互聯網為主導的科技革命,但也並非主導。目前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太陽能光伏板等領域已取得樂觀發展,而在第四次人工智能革命中,「中國不再是追隨者,要至少與美國平起平坐,甚至在某些方面成為領導者」,這將對中國經濟產生翻天覆地的巨大衝擊。
二是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對外經濟合作進入一個更新的平台。改革開放以來,甚至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主要依靠西方市場獲取外匯支持發展,但這一階段已結束。從現在來看,內循環戰略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剛提出時備受質疑的「一帶一路」,也對中國的對外經濟合作起到關鍵作用。因此,在全球化受到巨大衝擊的情況下,中國如何促進全球化步入下一個新階段,中國企業如何在全球布局步入跨國企業時期,亦是關注重點。

劉寧榮指,香港恰恰在中國企業走出去方面發揮重大作用,不僅可以讓內地企業在出海前熟悉香港的營商環境,同時其金融體系能為中國的全球化運作和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支持。此外,香港在科技基礎研究方面具有優勢,坐擁5所全球前100的大學,在第四次以人工智能為主題的科技革命中,香港扮演的角色即在基礎研究裏創造更大天地。
人們常說「大灣區是一座橋梁」,但他認為,更加重要的是香港應利用大灣區的腹地,成為融合中國和西方發展模式的平台,「讓中國的企業在香港有更好的發展,也能夠西方的企業來到香港有更好的發展。」
近十年轉型困難 保護主義嚴重
回望過去10年,劉寧榮稱中國製造取得了顯著成就,可以為「2025計劃」打高分,已進入世界製造大國行列,但「如果你不能成為強國,只是大國,這是不夠的」,因此要在2035年成為世界製造強國仍需努力。
同時,這10年中國經濟轉型面臨困難,如房地產轉型痛苦,刺激內需成效不夠,需建立更好的養老福利制度等,要在經濟結構上進一步優化。另外,各地保護主義嚴重的問題亦亟待解決,他直言目前中國市場還不夠一體化,各地之間的保護主義仍很嚴重,「保護主義就是一種浪費」,應該更好的競爭而不是內卷,刺激中國製造業向更高層次發展。

港宜發展北都 夥深圳拓展科技
至於香港,他分析整個發展經歷了信息樞紐、資本樞紐階段,現在要成為科技樞紐。面對地緣政治變化,要加速北部都會區的發展,加強與深圳的科技合作。這個過程中,香港是大腦,深圳是心臟,「大腦和心臟連接起來,就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具體產業方面,他認為除人工智能非常重要外,香港應把自己變成生物醫藥的重要樞紐,畢竟生物醫藥不需要大塊用地。他指目前內地生物醫藥方面已是窮追猛趕,而香港有很大優勢還未凸顯出來;另外,未來綠色能源亦能有更多技術出來,「畢竟全球暖化」,綠色能源相關領域都需要加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