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郵政服務(USPS)的電動化轉型,本應是聯邦政府應對氣候危機的標誌性工程,卻在執行過程中陷入效率與成本的爭議。上一屆政府承諾的「綠色郵政車隊」計劃,歷經兩年多僅生產250輛電動郵車,而共和黨人更直指其耗費數十億美元為「浪費工程」。這一爭議不僅暴露公共政策在理想與現實間的落差,也凸顯美國基礎設施改革面臨的深層挑戰。
拜登政府於2021年提出將USPS車隊全面電動化,目標是至2035年採購6.6萬輛電動郵車,以減少碳排放並引領聯邦機構能源轉型。然而截至2023年,實際落地車輛不到一百輛,還不足目標的0.4%,預算卻已遠遠超過。共和黨批評USPS的電動郵車一輛單價高達25萬美元,是傳統燃油車的三倍以上,且配套充電設施建設滯後,導致運營效率低下。
郵政服務投遞車隊的現代化,是USPS總額高達400億美元投資戰略的一部分。新型電動卡車旨在取代1987年生產的格魯曼卡車,這些車噪音大、成本高、效率低,且容易起火。儘管拜登當初的目標是到2026年實現USPS車隊的全面電動化,但目前這一項目不得不停下來。美國政府問責局(GAO)在今年2月的一份報告中將USPS列為“高風險”,該組織上一財年虧損95億美元。
儘管民主黨人辯稱「綠色能源轉型需長期投入」,但緩慢的進度與高昂的成本,確實削弱了公眾對政策可行性的信心。若無法在短期內證明電動郵車的規模化效益,這一計劃恐將淪為政治攻訐的靶心,反而拖累氣候政策的整體公信力。
USPS的困境並非孤例,其電動化進程受阻的背後,是美國製造業能力不足、供應鏈脆弱以及官僚體系效率低下的綜合體現。例如,電動郵車核心零部件依賴進口,而國內電池產能尚未跟上需求。此外,USPS作為自負盈虧的聯邦機構,既需承擔環保任務,又面臨財政壓力,政策目標與商業邏輯的衝突使其進退維谷。
關鍵在於,聯邦政策未能有效整合私營部門資源。特斯拉、Rivian等車企早已推出商用電動貨車,可USPS仍選擇與初創企業Oshkosh合作,其技術成熟度與量產能力存疑。若政府能通過稅收優惠或採購聯盟激勵成熟車企參與,或可加速進程並降低成本。
郵政車輛電動化失敗的教訓表明,氣候政策不是只看頂層設計,還要能夠分階段落實的務實方案。首先,USPS應優先在城市地區部署電動郵車,利用其短途路線與密集停靠的特點,最大化減排效益;其次,政府需通過《通脹削減法案》等工具補貼充電基建與本土供應鏈,而非單純「撒錢」採購;最後,兩黨應超越意識形態之爭,將電動化納入郵政系統整體改革(如包裹業務優化),以經濟效益驅動轉型。
環保與效率本非對立命題,但是如果政策淪為口號,卻忽視執行細節,註定難逃失敗的下場。美國要想在綠色競爭中保持領先,就先從郵政電動化的磕絆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