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納粹浣熊」絕育計畫惹議,獵人為何稱其「不人道」?

德國城市卡塞爾(Kassel)被譽為「歐洲浣熊之都」,當地有多達三萬隻浣熊,牠們是第三帝國時期被釋放的動物後代。為了解決浣熊氾濫的問題,市政府放棄了傳統的獵殺手段,轉而採用一種被認為更人道的方式:以草莓醬三文治為誘餌,將這些毛茸茸的掠食者誘捕至特製箱子中,進行絕育手術後再原地釋放。這項試點計畫於去年八月啟動,預計為期三年,目標是透過阻止浣熊繁殖,同時利用牠們的地域性來驅逐外來同類,最終使族群數量減少百分之二十。在城市地區開槍射擊風險過高,容易造成附帶損害,因此絕育計畫被視為一個創新的替代方案。

草莓醬誘捕計畫遭獵人反對

計畫初期進展順利,對草莓醬氣味情有獨鍾的浣熊很快就落入陷阱。共有九隻浣熊被成功捕捉、接受手術,並在耳朵上釘上黃色鈕扣標記後被釋放。這項計畫在當地廣受歡迎,因為卡塞爾的浣熊密度是德國其他城市的二十五倍,牠們經常翻倒垃圾桶、闖入閣樓,甚至曾在當地劇院的道具儲藏室裡隨地便溺,造成極大困擾。然而,就在計畫看似步入正軌時,黑森(Hesse)邦的狩獵聯合會提出了反對意見,導致邦政府緊急喊停,理由是該措施需要得到地方政府保育主管機關的批准。

獵人們主張,雖然射殺浣熊是合法的,但對牠們進行外科手術從動物權利的角度來看是不可接受的,並且需要獲得高級獸醫主管機關的批准。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卡塞爾市公共秩序辦公室負責人海科·萊姆庫爾(Heiko Lehmkuhl)表示深感遺憾。他指出,在計畫籌備期間,經過多次技術層面的討論,並未有人對捕捉和絕育提出異議。萊姆庫爾表示,希望該計畫能在不久的將來恢復進行,因為市政府對此計畫寄予厚望,認為它有潛力成為其他地區效仿的典範。

「納粹浣熊」的歷史淵源

卡塞爾市與浣熊之間存在著一種又愛又恨的複雜關係,這種動物甚至已成為該市的非官方吉祥物,紀念品店裡隨處可見浣熊絨毛玩具、T恤和冰箱磁貼。浣熊原產於北美,一個多世紀前被引入歐洲,主要用於毛皮養殖。部分浣熊逃脫或被釋放後,由於在歐洲沒有天敵,其族群迅速擴張,目前德國境內的總數估計已達兩百萬隻,每年約有二十萬隻被獵人撲殺。牠們因其特殊的釋放背景而被冠上「納粹浣熊」的稱號,但歷史學家對其釋放是否由赫爾曼·戈林(Hermann Goering)下令存有爭議。

歷史記錄顯示,戈林在1934年被希特勒任命為帝國狩獵部長、林業部長及自然保育最高專員。同年4月12日,當地的林業部長威廉·弗賴赫爾·西蒂奇·馮·貝勒普施(Wilhelm Freiherr Sittich von Berlepsch)在埃德湖(Edersee)水壩釋放了兩對浣熊,目的是「豐富本土動物群」並供人狩獵。這些浣熊迅速繁殖,並沿著埃德河(Eder)和富爾達河(Fulda)的河岸遷徙至卡塞爾。這座城市擁有豐富的公園和花園,同時人口稠密,為浣熊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保育人士警告,浣熊對本土物種構成嚴重威脅,牠們會將幼鳥趕出鳥巢,並大量吞食瀕危的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在德國,浣熊的各種滑稽行為也經常登上新聞頭條,例如曾有浣熊闖入發電站引發爆炸,或爬上起重機駕駛室,迫使警察攀爬四十米高空將其捕獲,甚至還有一隻在聖誕市集上偷喝熱紅酒後醉倒。為鼓勵控制浣熊數量,當地一名屠夫甚至將牠們做成了香腸和肉丸。

新聞來源:The Times

封面來源:Adobe Stock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