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政報告》出爐,提出多項教育相關政策措施,包括上調非本地生比例、撥款八大宣傳招攬師生等,但一項未在《施政》正文出現的措施,卻意外地引起教育界反響。事源《施政》附篇提及「完善教師註冊機制」,研究修訂《教育條例》,引入執業證書和定期更新要求,有學界代表擔心再增添行政關卡,為教師帶來不必要壓力。
附篇提到,新措施目的是「確保所有任教於香港學校的教師均為適合及適當人選,維護教師團隊的專業質素」。政府消息人士指,過往有人質疑為何教師註冊是終身制,修例是回應社會聲音。2022年自由黨張宇人曾提出質詢,關注教師成功註冊後,毋須定期通過考核或進修便可「永續教師牌」,要求檢討。教育局局長蔡若蓮當時指,對教師須接受定期考核才可續期註冊的建議,持開放態度。
不過,今次《施政》提出設立執業證書制引起反彈,多名學界人士均稱事前未獲諮詢。昨日答問會上,教育界議員朱國強提問時指,不少前線教師反映「續牌」機制必要性,認為近年對教師入職培訓和持續發展,以至言行操守的各種要求,局方已非常嚴格。李家超回應指,對教師專業水平非常重視,又指不少專業界別對於註冊及執業亦有要求,承諾政策改動時會聆聽意見。
朱國強向筆者指,目前未知續牌條件詳情難以討論,但業界對此有疑慮,認為目前教師入職把關已可篩走能力和操守不合資格人士,而教師入職後亦要接受大量在職培訓,例如3年內150小時的持續專業發展活動要求。





教聯會副會長鄧飛則指,內地近年部分地區亦對教師下達定期更新牌照要求,標準各異,但認為關鍵是具體準則、由誰審核,是由教育局抑或獨立機構處理。他又提到近年教師有大量在職進修要求,但部分人可能不太理解,以為教師「上晒岸」不用再努力:「認知停留在幾十年前,以為仍是『學歷要求不高、每日等4點收工』,現在根本沒這回事。」
有前線教師私下表示,教師每年要在教育局網站更新在職進修資訊,包括進修時數、現職學校等,倘時數不足局方可能會發信提醒,擔心新措施加重教師壓力。
答問會上,朱國強提及在座不少議員有教師牌但未有執教,日後可能被「釘牌」。翻查議員履歷,原來至少有9人有註冊教師資格或讀過教育文憑,其中勞聯林振昇向筆者笑言,當年畢業後讀過教育文憑後投身工會,從未執起教鞭,屬「雪藏牌」。他說理解局方思路,許多行業牌照如導遊都有定期續牌規定,確保從業員有持續進修,但認為最重要是合情合理,勿為教師增添不必要壓力。
有官場中人則笑言教育界人士「反應大咗些少」,認為不同行業都有定期續牌安排,確保專業水平,修例初心僅止於此。在「終身制」下,一些人若離開行業多年後,仍持有教育資格,道理上也說不過去,若教師正常受聘工作,且沒出現操守問題,根本毋須擔心。至於會否為教師帶來行政負擔或政治壓力等,該人認為政策未有細節言之尚早,但定必聽意見。
在後國安法年代,不同專業界別如社工、法律,皆有「撥亂反正」行動,註冊把關從嚴是其中一招。教育涉及下一代意識形態,更是必爭之地,當局近年已先後對新聘任教師引入《國安法》測試要求、專業操守指引要求教師自覺維護國安等。今次定期續牌要求,相信也是「完善不同制度」的一部分。
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