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市計劃擴建堅尼路(Canal Street)人行道,以改善擁擠環境並提升行人安全,特別是在假貨攤販雲集的路段。此建議遭華人社區嚴重反彈,一方面批評本地民選官員不作為,另一方面容許無牌小販進一步霸佔人行道,重創華埠小商業。
據Gothamist上周五報道,在市交通局提案中,該計劃將擴展百老匯(Broadway)至伊麗莎白街(Elizabeth Street)之間的兩側堅尼路的人行道,並取消第六大道至哈德遜街之間的一條東向車道,同時把巴士打街(Baxter Street)三角區(現有華埠旅遊資訊亭所在地)改造成行人廣場。
這段跨城幹道長期以來以人行道擁擠聞名,攤販、遊客和本地居民爭相販售或購買假冒名牌包和蘋果產品,導致通行不便。
此舉正值堅尼路安全問題再度引發關注之際。七月中旬,一名涉嫌酒駕、以時速109英里自曼哈頓大橋駛入的駕駛失控釀成兩死事故,促使市府承諾加快重塑堅尼路的計劃。根據交通局數據,過去五年間,該街已有26人死亡或重傷。
計劃指出,交通局將透過實體拓寬路緣,或劃設「超級人行道」(super sidewalk,即以油漆標示的行人空間)來擴展步行空間,以舒緩擁擠的行人流。此舉特別針對繁忙地鐵站周邊,並希望讓「華埠堅尼路更宜居、更安全,尤其照顧老人等重要群體。」
市長辦公室發言人福勒(William Fowler)表示:「亞當斯政府致力於確保每位紐約人都能享受安全街道,並正努力讓堅尼路擺脫高事故率、如高速公路般切割下城曼哈頓的形象。我們正迅速提出新的街道設計,以保護所有使用者,改善車流,並解決人行道的擁堵問題,同時確保社區參與決策過程。」
交通倡議團體「交通替代方案」(Transportation Alternatives)對計劃表示讚賞,但同時呼籲市府採取更積極措施改善堅尼路安全。該組織執行主任弗納斯(Ben Furnas)指出:「這個計劃是正確方向的一大步,但我們需要更多措施來防止車輛利用堅尼路作為捷徑。下一任市長應該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把人行道用水泥真正拓寬,而不是僅靠油漆。」
目前,這份提案已提交給下城曼哈頓的民選官員審議,後續將經由社區討論與市府部門進一步修訂。市府強調,這不僅是單純的道路調整,更是一次「城市空間重塑」,目標是讓運河街擺脫長期以來「擁堵、危險」的刻板印象,重塑為服務居民、遊客與商業發展的現代化街道。
此項建議一出,遭華人社區嚴重反彈,大紐約民權聯盟陳建閃表示,這份擴建人行道的計劃在上個月已經提交給下曼哈頓的民選官員。然而,我們的民選官員從未與我們社區溝通。交通局在9月9日的會議上仍表示,堅尼路的計劃尚未定案。「我們的社區完全未被告知,這實在是荒謬。可是「交通替代方案」組織卻早就知道這個計劃。交通局只是隨心所欲,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們的民選官員到底在為我們做什麼?」
陳建閃進一步指出,路邊管理至關重要,如果沒有指定的卸貨區和攤販規範,任何人行道擴建都將被削弱。在缺乏執法的情況下,擴建人行道只會為攤販、佔用與卸貨提供更多空間,而非安全步行空間。在沒有清晰人行路徑的情況下增設單車道,將加劇行人、自行車與車輛之間的衝突。
「我擔心在人行道擴建後,貨車將失去卸貨地點。這樣的擴建將進一步堵塞堅尼路,以及荷蘭隧道與曼哈頓大橋的交通。結果可能導致來自新澤西州與其他行政區的駕駛不再願意進入華埠與小意大利。」
陳建閃表示,沒有管制堅尼路將造更多空間供攤販、佔用與卸貨,而不是提供安全的行人通道。目前,堅尼路有太多非法攤販阻礙行人流動。即使在合法設攤的地方,也必須維持至少8呎寬的淨空人行道。若有必要,部分攤販應遷移至較不擁擠的區域。
保護及改善華埠的李翠珊表示,堅尼路根本不需要擴建人行道。問題不在於缺乏人行空間,而是非法攤販沿街佔道導致擁擠。如果我們接受交通局的擴建計劃,就是在獎勵非法行為,因為這將進一步鼓勵無牌攤販侵佔人行道。
李翠珊指責交通局將此計劃與今年夏天曼哈頓大橋引道的車禍混為一談。這個計劃與事故毫無關聯。那些試圖利用兩名無辜紐約人的死亡來推動這個錯誤設計的人,實在令人不齒。
地區領袖王鏑表示,交通局向來對政策一意孤行,漠視民意,七月在華埠車禍死去兩人事故,華人社區急切與交通局開會改善狀況,交通局以各種理由兩次延後會議最終取消,在上周社區委員會上,對堅尼路方案隻字不提,然後背地裏缺乏華人社區共識下推行,「這就是典型交通局的處事方法。」
王鏑說,華埠在眾多市政策下都是十分被動或是被蒙在鼓裏,這是十分悲哀的,像這個堅尼路方案,背後有市府,社區委員會及本地民選官員的支持,華埠民意肯定微不足道而被刻意漠視。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交通局提案,將擴展百老匯至伊麗莎白街之間的兩側堅尼路的人行道,社區擔憂堅尼路更塞車。

堅尼路人行道無牌小販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