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美作家林世鈺的新書《走線:15位中國人的赴美生死路》近日由博登書屋出版,書中通過詳實的採訪和不摻雜主觀評判的客觀記錄,展現了中國走線客冒著生命危險來到美國的充滿艱辛的旅程,以及美國生活帶給他們的希望、失望和難以言說的失落。
現居新澤西州的林世鈺曾供職於北京媒體行業十餘年,獲多項中國全國性新聞獎。2013年赴美,先後在美國媒體行業、教育機構和非營利機構工作過,出版過《美國歲月:華裔移民口述實錄》《煙雨任平生:高耀潔晚年口述》、《新冠之殤:美國華人疫情口述史》等書籍,其中《煙雨任平生:高耀潔晚年口述》被香港《亞洲周刊》評為「2019年度十大好書」(非虛構類)。
2022年,林世鈺在一個微信群里看到一些人隱晦談到某個群友「走線」去了美國。她第一次知道了「走線」這個詞,於是開始關注「走線客」這個群體。過去三年,中國人「走線」人數以驚人的速度增長。據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的數據,2023年在美墨邊境被拘留的中國公民超過3.7萬,是2021年的50倍。而過去十年,非法穿越美國南部邊境被拘留的中國人不到1.5萬。生活在中國這樣一個看上去如此繁榮昌盛的國家,這些「走線客」究竟經歷了什麽,竟然放棄肉眼可見的「幸福生活」,冒著莫大風險奔赴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家和不可知的未來?作為一個全然的「局外人」,他們又如何在一個語言、文化、社會制度與母國迥異的國家安身立命、重建生活?他們真的能在異鄉找到「理想國」嗎?
帶著這些問題,2023年9月開始,林世鈺采訪了19 個來自中國的「走線客」,最終有15人的故事在書中得到呈現。這些走線客以中青年為主,年齡在18歲和50歲之間,來美前職業多元化,包括小企業主、農民、學生、物流從業者、金融界人士、記者、美容師等等。受訪者中,一半以上曾經申請過美國簽證,被拒簽後決定「走線」。他們來美後多數從事體力勞動,男性一般在餐館、農場、工地、倉庫幹活,女性一般去美甲店和按摩店,也有從事外賣、代購、衣物收納等工作。他們普遍感到精神孤獨。
他們對美國的看法普遍正面,大多數人認為美國有言論自由,比較人性化,美國民眾對人友善,教育體系以人為本。但她採訪的一些走線客也表示,如果讓他們重新選擇,一定不會走這條路。「美國不是天堂,在美國謀生,比你想象的要辛苦許多。」一些走線客說。
在採訪走線客時,「我不想預設任何立場,只想把他們還原為一個個具體的『人』。」林世鈺說。「我想讓躲在暗處的他們被看見、被聽見。」也因此,在表達方式上,她選擇了口述實錄這種方式,自己僅作為傾聽者和記錄者,客觀記錄親歷者的故事。
林世鈺說,走線客是觀察當下中國一個很好的窗口,這個群體好像海面上的一塊浮冰,突如其來地漂移到美國。「通過對它的觀察,大致可以判斷出推動它漂移的力量是什麽,以及那股力量的未來趨勢。」她說。
《走線:15位中國人的赴美生死路》現已在Google books and Amazon上發售。
本報記者榮筱箐紐約報道

旅美作家林世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