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熱氣球節風波驚動國際協會 選址海濱最大敗筆 專家:港有能力辦好活動 研推體驗項目重建信心

連日捱轟的「香港國際熱氣球節」,周日(7日)在颱風天下落幕,儘管主辦方宣布全額退款,仍難平息公眾不滿。有業內人士透露,民航處審批「繫留氣球(載人)放飛」申請,主要考慮飛行器安全、駕駛者資格、保險及選址,惟中環海濱近海、時有陣風,即使預留足夠時間測試,申請亦難以獲批,無奈主辦方事敗後將責任歸咎政府,損害香港及熱氣球界的聲譽。據了解,是次事件已驚動相關國際及亞洲總會,有本地專家指,香港絕對有能力辦好熱氣球活動,業界正研究舉辦真正安全、能與民同樂的熱氣球活動,期望重建市民信心,重振形象。

本港對繫留氣球放飛設有嚴格規定,專家指須考慮安全、駕駛者資格、保險安排及選址。
本港對繫留氣球放飛設有嚴格規定,專家指須考慮安全、駕駛者資格、保險安排及選址。

 

有購票者批評活動與宣傳內容不符,截至昨晚,「苦主」群組人數已突破500人。
有購票者批評活動與宣傳內容不符,截至昨晚,「苦主」群組人數已突破500人。

 

熱氣球節餘波未了,截至昨日晚上,「苦主」群組已突破500人,除投訴聲音持續、索償金額不斷攀升,活動核心的載人升空問題有待釐清。主辦方於活動開幕日仍未獲熱氣球載客許可,政府發表聲明指,主辦方在上月20日曾進行實地熱氣球測試,但效果未如理想,至活動舉行前一天(9月3日)才進行另一次測試,相關部門經審慎並全面考慮公眾安全後,僅批准熱氣球作展示用途。

維港風大高危 逃生難度高

有本地熱氣球專家向本報指,是次活動籌劃出現多項「致命錯誤」。香港熱氣球及飛船協會(Hong Kong Balloon & Airship Club)聯合主席鄒偉傑指,熱氣球與飛機同為「飛行器」,民航處審批主要考慮飛行器安全、駕駛者資格、保險及選址。他舉例,熱氣球普遍來自英國、西班牙及捷克,必須符合規格,每年通過歐盟航空安全總署(EASA)檢驗並取得報告,提交予民航處審批;對駕駛者的要求與飛機機師相似,須接受專業培訓,並累積一定飛行時數及經驗。

鄒偉傑提到,民航處審批嚴謹,但只要跟足程序,獲批載人許可並非難事,惟是次活動選址不當乃最大敗筆,「中環海濱活動空間並不適宜進行熱氣球活動。」他以羽毛比喻熱氣球升空,由於隨風而行、沒有方向感(free flying),只可承受每小時約3至5英里的風速,速度比電車更慢。

香港熱氣球及飛船協會聯合主席鄒偉傑指,活動選址不當乃最大敗筆。
香港熱氣球及飛船協會聯合主席鄒偉傑指,活動選址不當乃最大敗筆。

 

此外,活動原擬安排以「繫留氣球」形式升空,即靠3至4個定點固定熱氣球於地面,繫留高度約20至25米。鄒偉傑坦言,實際仍有陣風(gust wind)拍打球身,乘客有機會被拋出籃外,釀成意外,「維港風大,兩岸屏風樓影響風速,十分危險。」

未預留足夠時間測試

香港過去曾有熱氣球成功升空(見表),包括千禧年初,福布斯雜誌、長實與新地曾先後於金鐘及天水圍升起熱氣球作宣傳,旅遊發展局亦曾於2003年中秋節,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辦「熱氣球之旅」,市民只需捐款50元作慈善用途,便可乘坐熱氣球升至30米高賞月。2005年,有觀光熱氣球旅遊代理公司取得航空營運許可證(AOC),於西九龍海旁舉辦定點升空活動,並計劃由龍蝦灣飛至西貢,收費高達6萬港元,惟最終也因為安全風險而告吹。

 

鄒偉傑說,綜觀全球多地舉辦的熱氣球升空或繫留活動,包括土耳其卡帕多奇亞、埃及路克索及日本佐賀等,選址皆以內陸為主,鮮有靠近海邊,維園、香港大球場及將軍澳運動場更符合熱氣球升空的地理條件。他強調,中環海濱是瀝青地面,若然不幸發生意外,逃生難度極高,「離地5米跳下來,不跌死也會受傷,何況是20米以上?」

他補充,即使選址合適,許可證的審批時間至少也需9個月,準備需更充分。

另有業內人士指出,本地保險公司較少承保熱氣球活動,過往有團體辦載人升空活動,亦需透過外國保險公司承保,每次保險費用約3萬至6萬港元,估計是次熱氣球節保費約為40萬至100萬港元。

2003年中秋節,旅遊發展局曾於維園舉辦慈善熱氣球活動。
2003年中秋節,旅遊發展局曾於維園舉辦慈善熱氣球活動。

 

炎夏風雨季節不宜升空

另一方面,主辦單位早前列明,當氣溫高於攝氏37度將取消活動。有苦主批評,現時正值炎夏,惟太熱、大風、下雨也看不到氣球,質疑主辦方判斷失當。有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直言,當氣溫介乎攝氏30至40度,熱氣球的操作者已感到吃力,故國際間的熱氣球活動普遍在日出或傍晚時分進行升空,並集中於每年12月至3月舉行,以避開雨季及風季,「選在颱風季節辦活動,並非明智之舉。」

根據香港國際氣球節官網,是次活動邀請多位資深外地專家坐鎮,包括擁有45年飛行熱氣球經驗的Paolo Bonanno、布里斯托國際節飛行委員會成員Ian Martin,以及英國首席飛行教練官Andy Austin,無助取得合資格牌照。有業內人士坦言,上述專家經驗豐富,但對本港場地認識有限,難免「水土不服」,「單靠遠道而來的專家欠缺保障。」

據悉,是次「醜聞」已驚動相關國際及亞洲總會,鄒偉傑指,香港絕對有能力辦好熱氣球活動,香港熱氣球及飛船協會有多位志同道合、熱愛熱氣球的成員,歷年曾到過日本佐賀、馬來西亞、菲律賓、美國及歐洲等地參與當地的熱氣球節。他續指,現時業內正與政府商討,研究舉辦富有教育意義、有體驗式學習的熱氣球活動,期望重振形象。

受飛航令規範 申請表載明未獲許可不宜作廣告承諾 

在香港放飛繫留氣球,不論是否載人,均須遵守《1995年飛航(香港)令》及民航處規定。若氣球任何一邊長度超過兩米(包括籃子或裝置),不可在受限制空域升空,除非事前獲民航處書面許可。

翻查相關申請表格,處方列出多項審批準則,包括放飛地點是否安全,如纜繩路徑是否遠離建築物或交通、氣球數量、升力及錨具強度等;操作者須具備經驗、氣球須設自動洩氣裝置及避免公眾進入清空範圍等,另須提交保險單副本,以證明氣球符合《民航(保險)令》要求。

表格載明,申請人在未獲許可前,不宜作出合約承諾或宣傳。若放飛涉及租賃或受酬服務,須另申請「不定期航班服務許可證」,該證條款規定「經營人不可刊登廣告」,惟是次活動前已廣泛宣傳。對此,民航處回覆指,一般而言,在香港境內提供的航空服務不適用該限制,「因此,是次舉辦『熱氣球嘉年華』的經營人獲批予,涉及氣球放飛的不定期航班服務許可證,有關『不可刊登廣告的條件』亦不適用。」

氫氦氣球非熱氣球 專家籲勿混淆過往事故

專家強調,過去於海洋公園及西九龍的DHL載人氣球,分別為「氦氣球」與「氫氣球」,與此次事件中的「熱氣球」有差異。

近期「熱氣球節」討論中,有市民提到2007年海洋公園推出的升空氣球「七彩昇空天地」,曾於2012年6月發生事故,因漏氣急降約20米,引起社會關注安全問題。香港熱氣球及飛船協會聯合主席鄒偉傑強調,該設施屬氦氣球,並被介定為機電設施,與熱氣球在設計原理及操作上有別,「不宜將兩者混為一談」。他補充,2010至2013年間設於西九龍海濱長廊、供遊客付費升空觀景的DHL氣球,則屬氫氣球。

海洋公園氦氣球設施「七彩昇空天地」曾於2012年發生漏氣急墜事件。
海洋公園氦氣球設施「七彩昇空天地」曾於2012年發生漏氣急墜事件。

 

2010年,DHL氫氣球於西九龍海濱長廊升空。
2010年,DHL氫氣球於西九龍海濱長廊升空。

 

根據資料,熱氣球通過燃燒器加熱空氣產生浮力,升空時一般可見火光;氦氣球與氫氣球依靠所填充的氣體產生浮力升空,兩者升空不涉加熱,差別在於化學性質與安全風險。

記者:仇凱瑭、林家希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