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雜誌‧人物誌|守護李小龍文化印記 黃耀強如水進退笑對順逆

「李小龍會」的九龍灣會址早前因入不敷支而關閉,會長黃耀強指,30年來該會屢遇挫折,但他從不放棄,視完結為轉變的契機。多年來,他對成功籌建尖東海旁的李小龍銅像及「李小龍事蹟徑」感到自豪。惟近日他接獲通知,指銅像及事蹟徑多處失修。他坦言,「李小龍會」屬民間組織,無力負擔修葺開支,盼當局吸取李小龍故居保育不力的教訓,及早跟進。「似水無形」是李小龍的人生哲學,黃受其啟發,領悟如水進退,才能游走於順逆流。他正籌辦11月李小龍85歲冥壽等相關紀念活動,冀延續推廣李小龍這位香港傳奇的初心。

已關閉的「李小龍會」會址選址1127室,正是李小龍的出生月份及日期。 受訪者提供
已關閉的「李小龍會」會址選址1127室,正是李小龍的出生月份及日期。 受訪者提供

 

今年6月底,大批市民到訪九龍灣「李小龍會」會址。  受訪者提供
今年6月底,大批市民到訪九龍灣「李小龍會」會址。 受訪者提供

 

黃耀強指,創辦「李小龍會」只為推廣偶像的電影、武術及哲學。
黃耀強指,創辦「李小龍會」只為推廣偶像的電影、武術及哲學。

 

30年來,「李小龍會」經歷幾番起落,黃耀強視每次經歷為轉機。
30年來,「李小龍會」經歷幾番起落,黃耀強視每次經歷為轉機。

 

對李小龍銅像及事蹟徑獲中外旅客到訪,他表示無愧於偶像。   受訪者提供
對李小龍銅像及事蹟徑獲中外旅客到訪,他表示無愧於偶像。 受訪者提供

 

現年56歲的黃耀強,個子不高,但一臉精悍。對九龍灣的會址於6月底關閉,他淡然面對,「我不會視作完結,只看成是另一次轉變的開始。」

感謝「龍迷」52年來沒有忘記

6月初,曾舉行李小龍代表作《唐山大兄》首映禮的尖沙咀海運戲院結業,加上「李小龍會」會址關閉的消息傳出,不少市民趕往憑弔。至7月,黃耀強於深水埗唐樓續辦李小龍展覽,延續聲勢。他感謝「龍迷」及市民,始終沒有忘記這位引領香港電影走向國際、已去世52年的武打巨星。

回望過去,黃耀強指,「李小龍會」作為由影迷組成的民間組織,先後籌建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銅像,以及載述李小龍生平的「李小龍事蹟徑」,兩者均吸引不少市民及遊客到訪;當中銅像造型取材自電影《龍爭虎鬥》中的武打姿勢,更成為本港地標之一,令他倍感光榮,無愧於偶像。

屹立尖東的李小龍銅像,於2005年11月27日李小龍65歲冥壽當日揭幕。黃稱,2米高的銅像由「李小龍會」籌建,由廣州雕塑家曹崇恩負責雕塑,本港畫家馬富強和阮大勇則擔任美術顧問。他表示,銅像花費70餘萬元,原打算送出作公眾展覽,但未獲接納,後在香港電影金像獎委員會協助下,以中國電影誕生百年為契機,由金像獎頒發「世紀之星」獎項給李小龍,終促成銅像豎立於星光大道。

黃耀強與李小龍胞弟李振輝出席座談會,分享李小龍童年往事。 受訪者提供
黃耀強與李小龍胞弟李振輝出席座談會,分享李小龍童年往事。 受訪者提供

 

黃耀強指,早於童年時代已視李小龍為終生偶像。    受訪者提供
黃耀強指,早於童年時代已視李小龍為終生偶像。 受訪者提供

 

冀政府負責修葺李小龍銅像

至於李小龍事蹟徑,亦由該會籌建。他稱,事蹟徑在電影發展基金資助下於2013年落成,涵蓋李小龍求學及從影的重要人生章節場景,如就讀的幼稚園及中小學校,以及電影拍攝地點等,盼助「龍迷」及旅客認識李小龍的關鍵人生階段。

然而,近月黃耀強先後接獲通知,指星光大道的李小龍銅像出現懷疑「銅綠」的氧化現象及其他損壞情況。他說,過去亦有市民或旅客,在「李小龍會」的社交媒體留言溫馨提示,如「銅像表面長了青苔」。早前,他又接通知,指九龍塘喇沙小學附近一段「李小龍事蹟徑」出現失修。他表示,該些設施多年來均有相關部門跟進,「李小龍會」只是影迷自發的民間機構,實在無力負擔修葺。

早前有電視節目探究李小龍死因,掀起城中熱話,黃耀強亦曾受訪。對偶像的種種事跡,他一一看重並着緊,最不甘心是當年李小龍九龍塘故居「棲鶴小築」保育不力,導致故居終於2019年9月遭拆卸。

重提舊事,他仍感氣忿。當年他曾爭取保留故居,並希望發展為「李小龍博物館」,成為本港獨有旅遊點。6年後的今日,故居早化為塵土,他說,「對『龍迷』而言是無可彌補的巨大遺憾和損失」,重申創立截拳道的李小龍,是本港電影及武術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李小龍銅像更是遊客必到的「打卡」熱點,盼當局珍惜,及早跟進。

回首過去,黃耀強表示,昔日創會只為推廣偶像的電影、武術及哲學,「那時候在年輕人雜誌刊登分類小廣告,徵集李小龍的書籍、海報,希望跟愛好者交流心得。」他因而結識其他「龍迷」,並創辦「李小龍會」,往後定期舉辦展覽,讓一代又一代港人及中外影迷重溫這位已故巨星的事蹟。

每年李小龍忌辰,黃耀強及一眾「龍迷」都會前往銅像獻花悼念。  受訪者提供
每年李小龍忌辰,黃耀強及一眾「龍迷」都會前往銅像獻花悼念。 受訪者提供

 

遊客打卡地標 冀當局珍惜

黃耀強成長於上世紀70年代,那時李小龍已身故。他坦言,最初對李小龍沒有印象,「直至12、13歲時,從鄰居處借舊雜誌看,才知道香港曾出現這樣一位傑出的武打巨星。」他說,每位青春期男孩總會選一位偶像模仿及崇拜,對他而言,那人就是李小龍。此後他翻閱舊報道,重看電影,成為影迷,亦視對方為人生導師。

對今次關閉會址,他表示,雖然業主僅收取1萬多元「友情價」租金,但訪客不足是致命傷。從事出版及展覽業的他,平日工作繁忙,早前曾有3星期沒有返回會址,醒覺長期丟空十分浪費,決定停租。

這並非首次關閉會址,2016年,他亦曾因租金昂貴而關閉油麻地商場的前會址。歷經多年起伏,他最慶幸是早年下定決心建造李小龍銅像,既表達對偶像的尊敬,亦成為維港地標。

黃耀強視李小龍為人生導師,深受其「似水無形」哲學啟發,笑對順逆流。
黃耀強視李小龍為人生導師,深受其「似水無形」哲學啟發,笑對順逆流。

 

李小龍從不信口開河,留下許多人生哲理,其中一句廣為流傳:「我不怕練1萬招的人,只怕把一招練1萬次的人。」他,正是那個把一招練到極致的人。

30年匆匆而過,留下的不止是塵與土,黃耀強學懂如水進退,並以偶像的格言自勉,「似水無形,就如人生總有起伏,在適應之餘,亦要堅持實行所想。」面對轉變,他繼續向前,現正籌備11月李小龍85歲冥壽及銅像豎立20周年紀念活動,繼續推廣這位香港傳奇。

打破時地限制 VR技術還原故居棲鶴小築

如何延續李小龍的熱潮,黃耀強費盡心思。近年他借助VR(虛擬實境)技術,還原李小龍故居棲鶴小築,又拍攝片段記錄每次展覽,盼以科技打破時地限制,讓世界各地的「龍迷」也能追尋偶像的故事。

黃耀強7月於深水埗再辦展覽,延續推廣聲勢。 受訪者提供
黃耀強7月於深水埗再辦展覽,延續推廣聲勢。 受訪者提供

 

黃耀強借助虛擬實境技術,還原已拆卸的李小龍故居。 受訪者提供
黃耀強借助虛擬實境技術,還原已拆卸的李小龍故居。 受訪者提供

 

過去30年來,黃耀強定期舉辦不同主題的展覽,包括今年7月於深水埗展出多幅李小龍的電影海報與畫像。訪問當日,他看着牆上一幅幅熟悉的身影,感慨萬千地說,即使每次展覽反應踴躍,但總有本地及海外「龍迷」,因地域及時間限制未能參與。他把遺憾記在心頭,念念不忘。

數年前,他聯同大專院校團隊,運用VR技術高度還原已拆卸的棲鶴小築,包括街景和庭院等,讓化為塵土的故居重現。

他希望,未來即使自己老去,無力再辦展覽,「龍迷」亦能戴上VR眼鏡「走進」偶像的虛擬故居,開啟每一扇門,觀看不同展覽片段,深入認識這位一代巨星。為此,他在近年展覽後安排專業團隊拍攝3D短片,以便日後剪輯並存入虛擬空間,供人隨時重溫。

記者:關英傑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