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星島環球網報道,阿里巴巴(9988)截至2025年6月30日的季度實現營收2476.5億元,同比增長2%,環比增長1.9%,若不考慮處置線下零售——高鑫和銀泰相關收入,同口徑收入同比增長10%。經營利潤349.9億元,同比下降3%;非公認會計準則凈利潤為335.1億元,相較2024年同期下降18%。
阿里巴巴在美股收市報135美元,漲12.9%。
阿里電商轉型大消費
季內,阿里巴巴進行了一次組織架構大調整——由原來的「1+6+N」調整為四大新板塊:中國電商集團、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雲智能集團和其他業務板塊。
這也是2023年3月以來阿里巴巴最大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此次調整主要是將飛豬、餓了麽、閃購並入中國電商集團,將菜鳥、高德、優酷、大麥劃歸至其他多元化業務板塊。
這場架構大調整伴隨著激烈的「外賣大戰」而生,也揭開了阿里巴巴從「電商平台」向「綜合性消費平台」轉型的序幕。
今年上半年,「外賣大戰」重新吹響了號角,為爭奪市場機遇,阿里巴巴於4月底在淘寶首頁推出了淘寶閃購。
靠著「燒錢”和資源聯動,阿里巴巴即時零售業務飛速增長,「淘寶閃購+餓了麽」的日訂單峰值一度達到1.2億單,直逼行業龍頭美團。財報顯示,季內即時零售業務收入同比增長12%,達147.8億元。
淘寶閃購的高頻使用,也帶動了電商業務上升,閃購上線不到三個月,淘寶app月活躍用戶同比增長25%;季內,阿里巴巴中國電商集團整體收入同比上升10%至1400.7億元。
即時零售與電商平台的結合,顯現出供應鏈、用戶網絡和會員體系在互相協同下能產生的巨量效應,也讓阿里巴巴看到了資源整合帶來的巨大動能和機會。
6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餓了麽和飛豬正式並入阿里中國電商事業群。
阿里巴巴電商事業群CEO蔣凡在29日的業績會上稱,過去收購餓了麽未達預期,核心原因是用戶、供應鏈、會員等各個體系未打通,各業務間協同不足,而本輪整合核心是「生態協同」——淘寶提供海量用戶,盒馬、餓了麽等提供全品類供給和物流體系。
「閃購業務的爆發推動流量上漲,帶來廣告與CMR(客戶管理收入)的提升,同時也帶來用戶活躍度提升、用戶拉新與流失用戶召回」,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在業績會上稱,預計未來3年內,閃購與即時零售將為境內電商平台帶來1萬億的新增成交GMV。
外賣業務再投500億
自2月京東上線外賣業務以來,即時零售領域上演了長達半年的「外賣大戰」。
京東、美團、「餓了麽+淘寶閃購」三大平台鏖戰,通過「砸錢補貼」爭奪用戶,並提高騎手待遇搶占運力資源,外賣市場一度進入「零元購」時代。
從財報數據看,三大平台均「失血不輕」:阿里巴巴:季內銷售和市場費用達531.8億元,同比增加204.8億元,增幅達62.6%。財報稱,這主要因淘寶閃購、境內電商用戶投入所致。受此影響,阿里巴巴中國電商集團季內經調整EBITA同比下降21.0%至383.9億元,縮水103.6億元(剔除閃購投資,EBITA同比正增長)。
美團:Q2核心本地商業業務(外賣、閃購)經營溢利從2024年Q2的152.3億元驟降至37.2億元。
京東:Q2新業務(主要為外賣)經營利潤虧損為148.0億元。
不過,三大平台外賣大戰策略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美團日訂單量從7000萬單升至1.5億單,淘寶閃購+餓了麽從2000萬單上升到8000萬單,京東外賣則從零升至2500萬單。外賣市場格局從「雙寡頭」轉變為「三足鼎立」。
這場持續半年的價格鏖戰,最終在監管部門介入後「短暫休戰」。8月初,美團、餓了麽、京東三大平台共同發布聲明,承諾抵制惡性競爭,規範補貼與促銷行為。
但從市場端看,三大平台仍在「較勁」。美團稱將繼續投入,預期三季度外賣和閃購業務會出現顯著虧損。阿里巴巴集團CFO徐宏則在業績會上表示,公司將繼續投資500億元用於消費領域,涵蓋外賣、閃購以及配套的供應鏈、商家支持、大會員權益等。
蔣凡補充稱,過往投資邏輯是單獨看外賣業務的盈利,本輪整合後則是算綜合賬——閃購雖然短期虧損,但帶來的高頻用戶會反哺淘寶大盤,帶動電商廣告、會員等收入增長。
「AI+雲」需求旺盛,業績八季度連增
雲智能集團是阿里巴巴四大業務中增長最快的板塊。季內收入同比增長26%,達到334億元,增長主要由公共雲業務帶動,其中AI相關產品收入連續八個季度同比增長三位數以上。
為加速雲與AI業務發展,今年2月,阿里巴巴宣布未來3年投入3800億元建設雲與AI硬件基礎設施。本季度,公司在「AI+雲」上的投資達386億元,過去四個季度累計投入超1000億元。
吳泳銘表示,當前AI業務需求旺盛,「不僅基礎大模型公司在持續叠代,車廠、教育、多媒體應用公司等也在訓練專有模型」;同時,公司已備好後備計劃應對全球AI芯片供應與政策變化,確保3800億元AI投資按計劃完成。
再看兩個虧損的業務分部。
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季內收入大幅上升19%至347.4億元。該分部業務主要包括速賣通、lazada、trendyol、Daraz等境外電商平台。
財報顯示,阿里國際數字商業集團季內經調整EBITA,由上年同期的虧損37.1億元收窄到虧損0.6億元,接近盈虧平衡。
虧損最多的是其他多元化業務包括釘釘、誇克、高德地圖、菜鳥、優酷、大麥、盒馬、阿里健康等。
數據顯示,該分部收入為586億元,同比下降28%,主要是因為菜鳥業績下滑及處置了實體零售業務——高鑫和銀泰導致收入下降。季內,該分部經調整EBITA由上年同期的虧損10.8億元擴大到虧損14.2億元。
吳泳銘在業績會上強調,以「AI+雲」為核心的科技平台、購物與生活服務融合的大消費平台,是阿里兩大歷史性戰略機遇,公司將以「飽和式投入」姿態迎接未來。「未來3年,阿里巴巴將以創業心態再次出發,堅持戰略領域的持續投入。」
見習記者 屈慧 深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