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曾維燊
圖:美聯社
手機是學習的工具,還是影響學習的絆腳石?
近年來,智能手機滲透生活每一角落,無論在街頭、餐廳,甚至課室,都可見低頭滑屏的年輕人。北加州Roseville市的Eich中學,在所屬校區推行手機禁令一年後,交出一張成績與紀律雙贏的成績表,值得深思。
校長布朗(Darren Brown)向當地傳媒透露,禁令實施後,列入優異生名單(honor roll)的學生人數,從約160人增至逾300人;學生行為違規、校方轉介紀錄及停課次數全面下降。更重要的是,該校標準化考試成績創下歷來最佳紀錄。這並非偶然,而是專注力回歸課堂、同儕互動回到面對面的結果。
根據規定,學生在課堂及課間必須關掉手機。即將升上八年級的Avery Sinore形容,禁令減少干擾,提升專注度,午膳時間也令更多人交談,而不是默默低頭看屏幕。另一位學生Suhana Kaur指出,雖然她所在的Cavitt中學執行不算嚴格,但政策對防止作弊仍有一定作用。
這項措施並非Roseville獨有,乾溪Dry Creek Joint Elementary School District去年也同步推行類似禁令。布朗校長強調,成效來自整個校園社群——包括教師、學生和家長——的共同配合,令手機禁令不是單向壓制,而是集體共識的行動。
智能手機帶來資訊便捷,但也製造無數分心時刻。課室不是社交媒體的延伸,更不應淪為短片瀏覽的背景音。Roseville的經驗提醒教育界,單靠科技工具無法解決專注力下滑的問題,反而適度限制科技,重建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才是學生成長的必要養分。
當世界各地教育制度爭論課程改革與教學科技之際,Roseville用一年時間證明,一項簡單的規定,可能比複雜的教育方案更能喚回專注與紀律。香港校園面對同樣的低頭潮,是否也該思考,讓學生暫時放下手機,抬頭看見同學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