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白宮對華盛頓特區汽車劫持案展開無益鬥爭
華盛頓特區嚴打犯罪見成效,特朗普接手未必讓街頭更安全
特朗普總統對上週末其政府一名職員遭一群青少年企圖劫車時施襲感到憤怒。他以這宗令人震驚的事件為證據,指華盛頓特區犯罪「失控」,並重申曾威脅要將首都警察部隊聯邦化。
不過,雖然一宗汽車劫持案已經太多,但華盛頓特區的犯罪率其實在過去兩年持續下降,部分原因是新地方法律出台及加強執法。持續存在的公共安全問題,並不足以剝奪超過70萬華盛頓居民的自治權。
2020年夏天的動盪期間,華盛頓特區議會陷入「撤警」狂熱,2023年在市長否決下仍強行通過刑事法典改革,令城市更危險,但國會投票阻止該法案生效。
當犯罪率在華盛頓上升,其他地方卻下降時,地方態度開始轉變。去年通過的《保障華盛頓安全法》(Secure DC)降低起訴槍械犯罪、汽車劫持和有組織零售盜竊的門檻,同時簡化羈押危險疑犯(包括青少年)的程序。這些改革及警力擴充,幫助重建刑事司法系統的問責文化。
讓特朗普憤怒的案件是:科里斯汀(Edward Coristine),綽號「大膽子」(Big Balls),曾任美國特勤局人員,於週日凌晨約3時在靠近14街走廊被約10人暴力襲擊。幸運的是,一輛巡邏警車及時進入現場,施襲者逃走。兩名15歲少年被捕,以未成年人身份起訴。
華盛頓特區一個特殊情況是,由總統任命的聯邦檢察官負責大部分成年犯罪,而由民選的總檢察長主要處理青少年案件,兩者關係經常緊張。這宗備受關注的案件亦不例外。
聯邦檢察官有權以成年人身份起訴16及17歲涉嫌特定暴力罪行的青少年,包括謀殺、強姦、持械搶劫和入屋搶劫。新任檢察官皮羅週三抨擊華盛頓議會「縱容」青少年,呼籲「將責任年齡降低至14歲」,並要求重新檢視過去十年通過的三條與青少年有關的法律,其中一條允許25歲以下犯罪者獲減刑。
聯邦檢察官提出重新討論這些本意良好的法律是否過於寬鬆,值得商榷,但應由華盛頓特區民選代表決定地方法律。
遺憾的是,特朗普週三表示其律師正研究是否應推翻1973年由尼克森總統簽署、賦予華盛頓自治權的《自治法》(Home Rule Act),取消民選市長及議會。此舉反應過度,且需國會通過,參議院需獲得60票,而阻撓議事仍存在,短期內難以實現。
即使如此,鑒於華盛頓特區獨特的治理架構,特朗普擁有罕見權力,可依聯邦法律動用緊急權力,接管首都警察部隊。2020年黑人的命也是命運動期間,他曾考慮動用此權力,但在地方壓力下放棄。
他亦表示可能「很快」調動國民警衛隊維持華盛頓治安。全美50州州長皆有權調動國民警衛隊,但華盛頓特區國民警衛隊只受總統指揮。
不過,總統仍有其他打擊犯罪方法,且不必剝奪地方自治。事實上,他已經開始實施:今年三月成立「華盛頓安全與美麗特別工作組」,呼籲加強聯邦執法人員在公園、紀念碑及博物館周邊巡邏,重點打擊影響生活質素的犯罪。
白宮表示,該命令見效:聯邦公園警察今年上半年逮捕人數增37%,公園管理局清理了64處流浪者營地,聯邦保護局加強市中心高峰時段巡邏,毒品管制局已查獲超過4,000顆芬太尼藥丸。
這些聯邦力量部署,有助地方警察將資源集中於高犯罪區。華盛頓市長鮑澤(Muriel E. Bowser)誠意配合特朗普政府。她明白,自年初以來已有99人於城市中喪生,當中許多是無辜旁觀者,包括7月4日燒烤回家途中遇害的3歲兒童和21歲國會實習生。
這些悲劇值得總統關注,但很難想像白宮直接管理華盛頓警隊會成為令首都更安全的長遠方案。
華盛頓郵報社論委員會觀點
社論代表華盛頓郵報立場,經由社論委員會成員集體討論決定,獨立於新聞部門。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