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霸權漸退 結構性優勢猶存

美元作為國際首要貨幣的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系統性挑戰。當前格局呈現出「三軌並行」的演變態勢:美元體系內生裂痕持續擴大,加密貨幣(尤其穩定幣)正以技術手段重構美元循環路徑,而人民幣則依託貿易和金融開放穩步推進國際化。

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美元面臨既要滿足全球流動性需求、又要維護美國經濟穩定的內在矛盾。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政策切斷了美元通過貿易赤字輸出的主要路徑,導致全球美元流動性被動收緊210。同時,美國國債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債務/GDP比率達120%,財政可持續性遭廣泛質疑。市場對美元的信任鬆動已反映在匯率上——2025年1-4月美元指數累計下跌9%,創三年新低。

地緣衝突中頻繁將美元「武器化」(如對俄、伊金融制裁),促使多國尋求替代方案。2025年全球央行計劃購金約1000噸,連續第四年增持;中國與巴西、俄羅斯簽訂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協議;阿根廷、巴基斯坦接受人民幣緊急貸款;美元在全球官方儲備占比降至57.8%的歷史低位。

美元穩定幣(如USDT、USDC)占穩定幣市場95%以上,規模達2500億美元,其80%儲備資金投向美債,成為前20大美債持有者。表面看這鞏固了美元地位,實則暗藏風險。70%的美元穩定幣基於離岸美元發行,規避美國金融監管,弱化美聯儲對離岸流動性的控制。若用戶集中贖回,穩定幣發行商可能拋售美債,加劇市場波動。

除加密資產交易外,穩定幣正快速進入跨境支付(拉美、東南亞)、企業結算和薪資發放領域。例如,USDT已在180多個國家提供美元服務。儘管比特幣尚未成為主流支付工具,但其在機構投資組合中的配置比例持續提升,分流部分美元儲備需求。

穩定幣基於區塊鏈實現「7×24小時」跨境即時結算,成本僅0.00025美元/筆,而傳統銀行跨境匯款平均成本率達6.35%且需5個工作日。這種效率優勢正在重塑全球支付生態。

人民幣為全球第三大支付貨幣(占比3.75%)、第二大貿易融資貨幣,正在從貿易結算向儲備功能跨越。但是國際化進程仍過度依賴貿易結算,境外主體持有人民幣資產意願不足。

綜上來看,美元不會突然喪失主導地位,但其絕對霸權正被技術反復運算與多極化浪潮瓦解。未來更可能形成「美元—穩定幣—多極主權貨幣」並存的混合體系。在這種體系下,美元仍是首要儲備貨幣,但份額降至50%以下,影響力邊際收縮。穩定幣成為美元數字循環的新載體,比特幣分流部分儲值需求。人民幣依託貿易鏈+數字金融創新,成為亞洲區域錨貨幣,但全球儲備地位仍待突破。

轉型過程中,技術(如區塊鏈)與制度(如IMF治理改革)將成為重塑貨幣權力的關鍵變數,而美國的政策選擇——能否在「控制債務」與「維繫信任」間取得平衡——將決定美元衰退的速度。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