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裕家庭與亞裔學生流失最明顯 麻州公校招生人數五年持續下降

本月底,麻州各地公校將開學。新冠疫情於2020年春天迫使全美各地學校關閉,這場教育領域的「地震式衝擊」不僅導致當年秋季全美K–12公立學校招生人數下滑3%,更創下自二戰以來最大跌幅。最新研究顯示,至少在麻州,公立學校的招生流失並未逆轉。

這項研究由波士頓大學(BU)經濟學副教授古德曼(Josh Goodman)及教育政策學助理教授弗蘭西絲 (Abigail Francis)主導,兩人長期專注教育政策、學校選擇及疫情對教育的影響。他們利用麻州2015至2019年的招生數據,建立疫情前的趨勢模型,並與2024年秋季的實際招生數據進行對比,藉此分析疫情的長期影響。

研究指出,截至2024年秋季,麻州的公立學校招生比2019年下降4.2%,相較於疫情前的趨勢預測低出1.9%。與此同時,私立學校的實際招生人數雖比2019年略降2.6%,但卻高於疫情前預測值13.8%。至於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更是疫情下的最大贏家,自2019年以來暴增51%,遠高於預測的44.5%。

特許學校(charter school)的情況則不同。疫情前麻州特許學校招生持續上升,但自2020年秋季後增長停滯。2024年的實際招生幾乎與2019年持平,但比原本的預期低18.9%,研究認為這與麻州對特許學校數量及資金比例設有法律上限有關。

白人與亞裔學生流失最明顯

疫情對各類社群的影響並不均等。研究發現,高收入學區的公校流失情況尤其嚴重。2024年,這些學區的招生比預測值低5.7%,幾乎是其他80%學區(僅低1%)的五倍。

古德曼教授解釋,高收入家庭在疫情初期更傾向將子女轉到可提供面授課程的私立學校,這一轉變不僅沒有回頭,甚至逐漸固化為新常態。相比之下,中低收入社區及部分少數族裔家庭則大多回到公立學校。

從族裔來看,白人及亞裔學生的流失情況最為明顯。2024年白人學生的公校招生比預測低3.1%,亞裔學生更低了8.1%。相對而言,黑人與西語裔學生的招生不僅回到疫情前水準,甚至分別高出預測值7.7%和0.8%。

弗蘭西絲教授指出,這種族裔差異與疫情期間家長對教育模式的偏好有關。部分白人與亞裔家庭在疫情初期轉向私立學校以確保面授教學,並在疫情結束後選擇繼續留在原本的新環境。而部分黑人與西語裔家庭,則更願意接受遠距教學或短期的在家自學,因此最終回流公校的比例較高。

中學段最受衝擊

除收入與族裔,年級層級也顯示出顯著差異。研究發現,小學(1–4年級)招生已超過預測值2.7%,但中學(5–8 年級)卻持續下滑,比預測低7.7%。這一下降幅度甚至高於整體公校招生的跌幅。

在波士頓,市長吳弭一直致力於推動改善公立學校的條件,關閉年久失修的公校舊校舍,新建具有現代教育設施的新校舍。波士頓公立學校(BPS)的入學人數2012年至2023年期間下降了16%,去年首次出現增長。儘管增幅不大(約1,000名學生),但標誌著長期趨勢的轉變。

人口統計資料顯示,麻州該年齡層的學生總數確實減少5.9%,但這仍無法完全解釋為何中學招生流失如此嚴重。古德曼教授認為,部分原因可能與疫情期間的學習中斷、學生行為挑戰增加,以及家長在中學階段對學術嚴謹度的關注提升有關,這些因素促使部分家長轉向私立或在家自學。

至於高中(9–12年級),招生則幾乎與預測持平,僅高出0.1%。研究指出,這可能是因為高中課程和課外資源較為多元,難以被私校或在家教育完全取代。

古德曼教授和弗蘭西絲教授在研究報告中提醒,疫情對公校招生的長期影響,對教育決策者提出嚴峻挑戰。

特別是中學階段的流失,凸顯公校必須檢討課程設計與教學品質,並重新思考如何吸引那些在疫情期間流失的家庭回歸。

弗蘭西絲教授強調:「這不僅是學生人數的問題,更是教育公平與公共資源配置的問題。如果趨勢持續下去,公校可能面臨更多財政壓力,並削弱其為多元學生群體提供支持的能力。」

雖然研究以麻州為例,但兩位教授指出,全美至2023年的數據顯示,類似的招生變化在其他州同樣存在。疫情不僅改變家庭對教育的選擇,也重塑美國基礎教育的生態。「公校不再是所有家庭的默認選擇。這是一個警訊,也是推動公立教育改革的契機。」古德曼教授說。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去年9月波士頓市長吳弭、麻州衆議員麥家威等嘉賓出席華埠昆西高中剪綵儀式。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