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士頓芬威(Fenway)地區上周五(1日)發生一起驚悚事件,一名亞裔女子在街頭行走時竟被老鼠咬傷,所幸經過緊急醫療處置後目前狀況穩定。此事不僅反映出波士頓長期存在的鼠患問題,也引發社會對城市公共衛生與個人防護的廣泛關注。
近年來波士頓鼠患問題日益嚴重。市府除在多個社區安裝「防鼠垃圾桶」,也針對鼠類高風險區域進行專項清理行動。今年夏天,市府更承諾加強公共衛生檢查與環境改善,以降低鼠類棲息與繁殖的機會。
「像惡夢一樣」的遭遇
28歲的南宮敏(Min Namgung)表示,事發當晚約8點半,她與男友沿著芬威區的Mountfort街走向停車處,突然感到左腳一陣劇痛。「那感覺就像是噩夢成真,但你從來不會覺得這種事真的會發生在自己身上。」南宮敏回憶說。
她低頭查看時,只見一個龐大的黑影迅速鑽入附近的灌木叢。「我一開始以為是兔子,因為它太大隻了。」南宮敏說,直到男友用手機手電筒照亮傷口,她才發現自己的腳正在流血,立刻意識到可能是老鼠咬的。
當時她穿著涼鞋,腳部暴露在外,成了老鼠攻擊的目標。事發後,她立即前往貝斯以色列醫療中心(BIDMC)就醫,並接受破傷風與狂犬病疫苗注射,同時服用抗生素以防止細菌感染。
「我現在身體好多了,但當下真的嚇壞了。」南宮敏事後將經歷分享到TikTok,她苦笑說:「現在我還能笑著說,但當時我完全是懷疑人生的狀態。」
南宮敏的遭遇並非個案。波士頓市長吳弭辦公室發言人回應表示,市府正採取「跨部門合作」策略,全面應對鼠患問題。對南宮敏而言,恐懼感仍然揮之不去。她說:「這種事誰都有可能遇到。畢竟這是城市,我平常也常看到老鼠。」她表示事發後會更加小心,並且「一定會改穿運動鞋,避免腳部暴露在外。」
如何避免被小動物咬傷?
公共衛生專家指出,雖然被老鼠咬傷的事件相對少見,但城市居民仍需採取必要防護措施,以避免類似的意外發生。在老鼠活動頻繁的地區,應盡量穿著包覆性強的鞋子,例如運動鞋或靴子,以降低遭到咬傷的風險。
減少在夜間及偏僻地點逗留,老鼠多於夜間活動,市民應避免在垃圾集中區、空地或下水道附近逗留,減少與鼠類接觸的機會。亂丟垃圾或未封好的食物容器會吸引鼠類。應將垃圾放入防鼠垃圾桶內,並確保蓋子緊閉。
無論是老鼠、松鼠或流浪貓狗,都可能攜帶細菌或病毒。切勿試圖捕捉或驅趕牠們,以免遭受攻擊。被小動物咬傷後應立即用清水與肥皂沖洗傷口,並盡快就醫,接受破傷風或狂犬病疫苗等必要治療,以防感染。
許多波士頓居民對鼠患問題感到不安,希望市府能加快防治腳步。一名長期住在芬威區的居民表示:「我們經常看到老鼠在街頭竄來竄去,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衛生問題,而是安全問題。」
波士頓市府則重申,未來將持續推動更多防鼠措施,包括加強垃圾管理、封堵老鼠可能的進出口,以及與社區居民合作推行衛生教育。
南宮敏的遭遇雖然驚險,但也為波士頓市民敲響警鐘。隨著城市化與環境問題交織,鼠患與小動物攻擊的風險恐怕難以完全根除。然而,透過政府防治、社區合作以及個人防護意識的提升,這類事件的發生機率有望大幅降低。
正如南宮敏所言:「我希望這件事能提醒大家,走在城市裡要更小心,因為這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南宮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