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需求曲線永遠向下傾斜。
這是經濟學的一句老話,意思是:當某樣東西的價格上升,人們買的就會少。這道理人人明白──牛扒漲價,就轉吃雞肉;機票貴了,有人便改為自駕或留家度假。勞動力的市場也不例外。
然而,選民與地方政府似乎總想挑戰供求法則的「地心吸力」。
固然,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價格上升未必一定導致需求下降。經濟學界偶爾也會提出所謂的「吉芬財」例子,即價格越高、需求反而增加,但這些屬於理論層面的罕見現象。在現實生活裡,價格升得愈多,需求下滑愈明顯,幾乎是鐵律。
然而,正是這些例外讓不少人誤以為可以大幅上調工資而不會招致壞影響。華府的選民便在這種誤信下推動加薪,打擊了本已苦撐的餐飲業;加州則在去年大幅上調速食業最低工資,每小時提高4元。
支持者經常引用學術研究指出,加薪對就業影響不大,甚至聲稱勞工需求曲線是「平的」。但經濟學家David Neumark與Peter Shirley早在2021年的一篇研究中,整理了核心文獻數據後指出:最低工資上調,對年輕人與低學歷工人尤其不利,就業大受打擊。
2022年,華府選民通過第82號倡議案(Initiative 82),分階段調高小費工種的最低工資,直至2027年達至與其他行業同等,即每小時17.95元。這些選民的出發點固然是善意,希望改善基層生活,但他們往往忽略了:餐廳結業,侍應也會失業。
事實上,這項加幅十分可觀。2022年,受小費工資保障的最低時薪僅為一般工人的三分之一。根據原本法例,雇主若發現員工連同小費後仍未達最低工資,必須補貼差額,並非所謂的「血汗剝削」。但如此急劇上調,對不少小型本地餐館而言簡直難以承受,因為它們不像大型連鎖集團般資金雄厚。
如今不少餐館艱難經營,絕非無因。第82號倡議案當然不是唯一壓力來源──通脹、疫情欠債、罪案與聯邦裁員等都已經是沉重負擔,如今加上工資壓力,或成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根據首都地區餐飲協會(Restaurant Association Metropolitan Washington)向當地霍士電視台披露的最新數據,目前平均每星期有兩間餐廳結業,新開餐廳數量比去年同期減少17%,使得數百個職位流失。華府市議會本周一決議修改法例,放慢加幅速度,並將小費工資上限設定為一般最低工資的七成半,措施可說來得及時。若要更進一步,筆者甚至認為應全面撤銷法例。
加州也應從中借鑑。最新研究指出,該州針對速食業的20元時薪已對就業造成實質衝擊。經濟學家Jeffrey Clemens、Olivia Edwards與Jonathan Meer於7月發表研究,分析2023年9月通過、2024年4月生效的加州AB 1228法案。
研究採用比過往更嚴謹的數據,結果發現:法案通過一年內,該行業就業人數中位數減少1.8萬人。而實際損失可能更高,因為短期研究未能捕捉到長遠影響,如企業投資自動化機器,或因人力成本高漲而放棄擴展業務。
支持加薪者或會辯稱,只要升幅溫和,對就業的打擊微乎其微;又或認為,即使有少數人失業,留任者的工資增幅足以彌補整體損失。但無論如何,供求曲線仍是頑固不變的──價格漲,需求降,幾乎處處如此,即使選民再不願承認。
《華盛頓郵報》社論委員會意見
本社論代表《華盛頓郵報》社論部的集體立場,與新聞部運作獨立,並由編輯委員會經內部討論後定案。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