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來自香港的藝術家費明杰 波士頓兩博物館舉行其作品展

著名的波士頓伊莎貝拉·嘉納(Isabella Gardner)博物館今夏推出特展《花園邊緣》(Edge of the Garden),展出已故華裔藝術家費明杰(Ming Fay)橫跨數十年的雕塑與手稿作品,展期至9月21日。這是費明杰在新英格蘭地區的首次大型回顧展,也是其藝術生涯最完整的呈現之一。

展覽包含80件大型雕塑與繪圖、藝術小誌、工作室草圖與一段由其子帕克·費(Parker Fay)講述的訪談影片。展品呈現出費明杰獨特的奇幻植物世界:巨型水果、種子、根莖、混種植物與骨骼構成的作品,介於自然與想像之間,充滿童話色彩,又帶著對自然脆弱性的警醒。

華裔移民的藝術軌跡

1943年出生於上海的費明杰,1952年隨家人移居香港,並在港完成中學教育。1961年獲得美國俄亥俄州哥倫布藝術和設計學院獎學金攻讀工業設計課程,1965年畢業後曾任職設計公司,開始對雕塑產生濃厚興趣。1967獲肯薩斯藝術學院雕塑系學士學位,之後獲加州聖大巴巴拉大學藝術碩士學位,此後他一直居住紐約,並全面投入雕塑創作。

在他的藝術生涯中,費明杰熱心於藝術教育,曾任教於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哥倫布藝術和設計學院、普瑞特藝術學院、威廉帕特森大學,和匹茲堡大學。2007年獲紐約藝術基金會雕塑獎。亦曾為多個藝術機構的董事會成員,包括紐約另類博物館、美華藝術協會、中華新聞文化中心和海外中國復興會。費氏曾參與美國多項公共藝術計劃,包括費城住宅內的大型懸掛式玻璃和鋼材雕塑、波多黎各交通及公共事務部的巨型大樹雕塑、紐約史坦頓島碼頭的花崗岩長櫈雕塑。

展覽策展人Gabrielle Niu與費明杰在其辭世前已籌備本展兩年,整體呈現可視為對其藝術人生的總結與致敬。展覽分為三大主題章節:「連結」、「記憶」與「創造力」,引導觀者理解他如何透過植物形象探索文化身分與移民經驗,並在現實與幻想之間開闢創作空間。

從1970年代起,費明杰開始以紙黏土與金屬骨架製作巨型植物與果實雕塑,靈感來自他在紐約街角、唐人街市場看到的種子與果莢。早期作品如巨大的桃核、翅果與螢光色植物,展現出他對觀察細節與形體結構的熱愛;而晚期作品則進一步進入抽象與超現實的領域,色彩更奔放,形體更奇幻,表達出對自然環境面臨威脅的關注。

展場設計也呼應這樣的變化:一開始像自然史博物館般整齊有序,後半段則轉化為「叢林隧道」般的沉浸式體驗空間,觀眾猶如走進一個視覺與感官交錯的夢境花園。

在唐人街延伸對話

除嘉納博物館的主展外,波士頓唐人街的包氏藝術中心(Pao Arts Center)同步舉行延伸展覽《相遇之地》(Where We Meet),展至10月10日。展覽由藝術家Mel Taing與吳毓雯(Yu-Wen Wu)共同策劃,重新詮釋「花園」作為照護、記憶與社區重建的場域,延續費明杰將自然、文化與身份融合的藝術精神。

費明杰的藝術提醒我們,自然不僅是視覺主題,更是文化記憶與情感經驗的承載體。他將中國的文化符號與美國城市生活中的自然觀察結合,創造出一個超越語言、跨越地域的奇幻世界。他的作品不僅讓人驚嘆於創意與技藝,也引人反思我們與自然的關係,以及移民身分下的認同流動。

如同策展人所說:「他把花園變成個人的記憶劇場,也讓觀眾重新連結對日常世界的驚奇與好奇。」這場展覽,是對藝術家本身、對自然與人類經驗的深切禮讚。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1990年代,費明杰在他紐約的工作室。檔案圖片

觀眾在伊莎貝拉·嘉納博物館參觀費明杰的作品。

波士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