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勵行)
在線朋友越多,現實生活中的朋友是否就越少?
社交媒體的設計,本質上鼓勵「廣度」而非「深度」。按個讚、留句評論,就能維持數百個「朋友」的關係,看似高效,卻也讓友誼變得廉價。臉書用戶平均擁有338位好友,多數互動僅限於動態消息的瀏覽——這種「被動關注」取代了實際的對話與陪伴。
線上社交的便利,無形中排擠了面對面相處的時間。原因很簡單:時間有限,當我們沉迷於滑手機、回訊息,自然減少了聚餐、旅行或純聊天的機會。更關鍵的是,虛擬互動缺乏肢體語言、語氣變化等線索,難以建立深厚信任。
諷刺的是,線上社交可能加劇孤獨。演算法創造的「同溫層」讓我們誤以為所有人都過得精彩,反而加深焦慮;而碎片化的聊天(如限時動態、貼文按讚)無法替代真實的情感支持。當你失業或生病時,能深夜接你電話的,往往不是那些「線上好友」,而是現實中願意為你騰出時間的人。
科技並非敵人,關鍵在於如何使用。我自己還在學一種北歐人的精神:少一點比較,多一點真實交流。
例如:設定「線下優先」時間——每周或每天都保留幾小時,完全遠離熒幕,與太太、家人、小朋友或朋友面對面相處,好好吃頓飯,聊聊天,分享一下生活;深度取代廣度:將線上弱連結轉化為現實強連結,例如把少聯繫的舊朋友多加見面關懷;接受不完美:真實友誼需要磨合,而這正是虛擬世界無法提供的溫度。
最後不禁問大家,當到了你的葬禮舉行時,你希望來的是按讚的3000人,還是真正會為你哭泣的5人?這個問題的答案,或許就是友誼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