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海軍的「紐波特紐斯」號攻擊核潛艇緩緩駛入冰島雷克雅維克港,看似尋常的軍事訪問,掀開了北極地緣政治的新篇章。在俄羅斯北極軍事存在持續增強的背景下,這一行動不僅標誌著冰島安全政策的重大轉向,更揭示了美國及其北約盟友重塑北極安全框架的戰略決心。
冰島雖無軍隊,卻扼守大西洋與北極間的咽喉要道。該國長期禁止核動力艦艇停靠,既是出於安全與環保擔憂,也隱含著對大國博弈的謹慎態度。然而,2023年冰島政策的歷史性鬆動,為「紐波特紐斯」號此行鋪平道路。美國駐冰島臨時代辦索耶爾直言,此次訪問是美冰「深入協調」的結果,旨在共同應對「俄羅斯加強軍事存在的努力」。
此次停靠絕非象徵性外交禮儀,其核心戰略價值在於冰島位於「格陵蘭-冰島-英國缺口」的中心位置。這條水道是俄羅斯北方艦隊核潛艇從巴倫支海進入大西洋的唯一通道,堪稱北約的「水下馬奇諾防線」。俄軍「亞森-M」級核潛艇近年頻繁攜帶「鋯石」高超音速導彈穿越此區域,直接威脅北美東海岸安全。
美潛艇部隊司令蒙施的宣言「我們從未將任何地區割讓給任何人」,正是對俄方北極軍事化的回應,也呼應了冷戰時美軍依託冰島基地追蹤蘇聯潛艇的歷史傳統。
北極的戰略價值正隨氣候變暖急速攀升。一方面,全球變暖使北海航線通航時間延長,這條連接歐亞的「黃金水道」可縮短傳統航程40%,成為俄中競相佈局的貿易新動脈;另一方面,北極圈內預估蘊藏全球13%石油與30%天然氣資源,引發各國主權聲索競賽。
俄羅斯已在該區域重建蘇聯時期軍事基地,部署S-400防空系統及反艦導彈;美國《2024年北極戰略》則明確將北極定義為「戰略盲點」,誓言加強感測器網路與軍事裝備投入。冰島作為北部門戶,自然成為遏制對手的前沿哨所。
「紐波特紐斯」號此行緊密配合美國北極戰略調整。五角大樓在去年的北極報告將俄羅斯視為「系統性挑戰」。對此,美軍應對策略呈現雙重路徑。一方面以「洛杉磯」級核潛艇等平臺強化水下控制力,整合P-8A反潛機形成立體監控網;一方面通過北約框架將冰島、格陵蘭(丹麥)等節點納入聯合防禦體系,稀釋美國單邊行動成本。特朗普之前一再提到「購島格陵蘭」的爭議言論,更暴露美國對北極控制權的焦慮。
面對北約的行動,俄方打出「反軍事化」外交牌。普京在去年北極論壇上強調「未威脅任何北極國家」,拉夫羅夫指責北約「人為製造緊張」。這種「譴責軍事化卻推進自身存在」的矛盾邏輯,實則是各國在北極問題上博弈的常態。
紐波特紐斯號靜臥雷克雅維克港的身影,恰似一枚插進地緣棋盤的楔子,折射出北極冰蓋下湧動的暗流。航道權益、資源歸屬、戰略走廊的爭奪將這片「人類最後淨土」推向大國角鬥場。若要避免北極陷入安全困境,需要相關各方超越「從威懾到擴張」的邏輯,重建互信。畢竟,在零和博弈的寒流中,沒有國家能獨享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