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盛頓郵報》社論:
譯:曾維燊
圖:美聯社
特朗普踏入第二個總統任期時曾聲言要撤銷聯邦緊急事務管理署(FEMA),但德州瓜達盧佩河(Guadalupe River)爆發洪災、造成逾130人死亡後,白宮急忙澄清:削減FEMA人手與災難應對表現無關。
事實上,特朗普指出FEMA體系混亂並非無的放矢。聯邦審計署(GAO)早於2024年警告FEMA人力資源嚴重不足,無法應對愈趨頻繁的災難。而災後復原則涉及逾30個聯邦機構,架構繁雜,導致援助遲緩、求助無門。
第二屆特朗普政府進一步惡化情況。聯邦服務處(DOGE Service)無差別裁減FEMA兩成人手;7月5日洪災翌日,數百名支援熱線的合約員工亦未獲續聘,令FEMA當日無法應對湧至的求助電話。
國土安全部長克莉絲蒂·諾姆(Kristi L. Noem)堅持所有十萬元以上的合約或補助金須經其本人批核,令災區搜索與救援行動進一步延誤。她否認應變不力為事實,甚至斥之為「假新聞」。
然而,社論指出,特朗普政府並非全無可取之處:災難應對不應完全依賴聯邦政府,州政府亦應分擔責任。目前災後援助大多由中央埋單,州政府反而欠缺投資誘因。FEMA原有鼓勵州層「韌性工程」的項目亦遭到削減,形同削腳趾避沙蟲。
專家呼籲改善聯邦水災地圖,以更準確界定沿水地帶的風險,協助地方政府規劃建設。特朗普若重啟州層災前準備與防災補助,同時推動簡化災難援助架構、整合資源,或可為FEMA帶來真正改革。
文章結語直言,推動體制重整並不容易,但總好過每遇水災才慌亂救災,錯失減災契機。
以上翻譯內容取自《華盛頓郵報》之公開報導,僅為華語讀者提供主流媒體之新聞論述、社會輿論及文化觀點等參考。其所載立場與觀點,並不代表星島日報、星島中文電台及編輯本人之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