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氣候危機加劇、能源轉型成為全球關鍵議題的今天,麻省理工學院(MIT)迎來了一位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領導者──機械工程教授王寧怡(Evelyn Wang)。作為該校首位能源與氣候副校長,王教授以其卓越的科研背景、豐富的行政經驗以及堅定的樂觀信念,正引領MIT開展前所未有的跨領域合作,拓展氣候變遷與能源創新的版圖。
王寧怡教授並非一般的行政管理者。她是一位真正具備創新實踐能力的工程專家,曾因發明能從極度乾燥空氣中提取飲用水的裝置而聲名大噪。該發明不僅讓她榮獲2017年《外交政策》雜誌的「全球再思者」(Global ReThinker)殊榮,也在2018年獲得第八屆沙特蘇丹國王國際水獎。
如今,她將這種「從無到有」的創造力與解難能力,投入到MIT最重要的全校性戰略任務之一:推動氣候與能源相關的研究、創新與影響力。
「MIT擁有巨大的潛力。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折點,氣候、能源與社會韌性正成為日常事件的核心。沒有比MIT更適合提出變革性解方的地方了,」王寧怡教授說。
女性科研領袖推動跨界合作
王教授強調,氣候變遷的挑戰不僅需要尖端技術,更需跨領域合作。「這絕不是MIT獨自完成的任務,我們需要與企業、初創公司、政府與社區密切合作,尋求擴大創新影響的最佳路徑。」
在她的願景中,MIT的任務不僅是「發明未來」,更是要加速落地──讓創新的科技真正進入社會、服務世界。她指出:「我們已經誕生了無數創新技術,但要如何更快、更有效地將這些技術推向市場,真正改變世界?這是我在努力思考與行動的方向。」
王寧怡與MIT有著深厚淵源。她在該校取得機械工程學士學位後,赴斯坦福大學完成碩士與博士學位,2007年起回到MIT任教。她的學術與行政軌跡,也體現出女性領導者在科學與高等教育領域愈發不可或缺的角色。作為亞裔女性,王教授展現了科學女性領袖兼具創造力、行動力與整合力的典範,為全球STEM領域中的性別平權與多元發聲。
實踐「研究改變世界」的願景
除了在學術界的卓越表現,王寧怡教授還曾在2021至2023年間擔任美國能源部高等能源研究計劃署(ARPA-E)署長,支持能源生成、儲存與使用的前沿研發項目。這段經歷讓她更了解如何在政策與產業層面推動技術創新,也強化她將MIT成果轉化為社會影響力的能力。
回歸MIT後,她立即展開多項氣候與能源工作坊、社群會議,並推動總校長於2024年啟動的全校性「MIT氣候計畫」,該計畫旨在加速創新並提出政策解方。目前,已有約300位MIT教授參與各類與氣候變遷相關的研究,是全美乃至全球最活躍的氣候研究社群之一。
王寧怡教授希望能整合這些資源、發揮綜效,「我們每個人都在做精彩的工作,但如何讓這些力量融合成為一股更強的洪流?這就是我努力的方向。」
除了技術與政策手段,王寧怡更相信「樂觀」是MIT氣候使命能夠成功的核心驅動力。她說:「是的,世界正面臨極大的挑戰。但我們不能喪失希望。樂觀,是走下去的唯一方式。我們是一所以現實世界問題為導向的大學,而這份熱情與目標感,就是我們創造影響的動能。」
王寧怡的崛起,不僅是她個人卓越能力的體現,更是MIT女性領導力逐步走向核心舞台的具體展現。近年來,MIT在多個重要職位上任命女性領導者,包括校長Sally Kornbluth與多位學院院長,展現該校在性別多元與包容上的積極作為。
在科技與工程領域長期以來男性主導的背景下,王教授的故事為年輕女性學者與學生樹立了典範,也為全球高等教育與科技界注入新的能量與視野。如同王寧怡所言:「我們有機會創造出那個我們想看到的世界。」而在MIT,她與無數師生正一步一腳印地實現這個願景。
本報記者李強波士頓報道

MIT首位能源與氣候副校長王寧怡教授。 MIT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