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大學城|預留發展土地零碎分散 議員憂規模不足難成教育樞紐

立法會大會今(10日)續會,繼續辯論由民建聯劉國勳提出,「動態規劃及整合土地,加快北都大學教育城發展」的無約束力議員議案。劉國勳認為大學城需擴大規模才可容納研究、產業、居住環境等在內,以做到「學研產居」,強調「教育促產業、產業興教育」,這個正向循環才有助打破傳統的教育與業界壁壘,以加快知識轉移及科技應用,是賦予北都一種融合創新及實踐的發展優勢。

5公頃教育用地難令大學城計劃「一炮打響」

選委界江玉歡認為,北部大學城不能純以本地大學需要作設定,而應該配合香港未來30年的發展需要,有關的大學發展更應該配合整個北都的科技及其他產業,目前看來較為成熟的5公頃教育用地,是很難將這個計劃「一炮打響」。

她指,政府應意識到大學城不單止是高等教育中心,亦是文化、科技及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世界上很多成功的大學城,大學在城市發展之中發揮了核心的推動作用,舉例美國矽谷是無人不曉,是全球高新科技的核心,更是一座由大學支撐起來的小城,這片橫跨舊金山灣區,總面積達1129平方公里的創新高地,吸引了全球六成的風險資本匯聚,其空間規劃及功能複合性遠超傳統意義上的大學城。

擺脫小規模思維方能令大學城成全球教育樞紐

她認為政府對大學城的前瞻規劃,是決定發展大學城成敗的重點,若香港志在成為全球的教育樞紐,就要擺脫小規模的思維,需以前瞻性的土地規劃為核心,打造集教學、科研、產業及生活於一體的創新生態圈。

劉國勳認為大學城需擴大規模才可容納研究、產業、居住環境等在內,以做到「學研產居」。資料圖片
劉國勳認為大學城需擴大規模才可容納研究、產業、居住環境等在內,以做到「學研產居」。資料圖片

 

選委界江玉歡認為,北部大學城不能純以本地大學需要作設定,而應該配合香港未來30年的發展需要。資料圖片
選委界江玉歡認為,北部大學城不能純以本地大學需要作設定,而應該配合香港未來30年的發展需要。資料圖片

 

謝偉銓建議,香港應大力發展教育產業,將今屆政府提出的「留學香港」品牌,進一步提升為「留學經濟」。資料圖片
謝偉銓建議,香港應大力發展教育產業,將今屆政府提出的「留學香港」品牌,進一步提升為「留學經濟」。資料圖片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資料圖片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資料圖片

 

《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爭取在明年上半年或更早的時間盡快公布。資料圖片
《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爭取在明年上半年或更早的時間盡快公布。資料圖片

 

政府應將「留學香港」品牌提升為「留學經濟」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謝偉銓建議,香港應大力發展教育產業,將今屆政府提出的「留學香港」品牌,進一步提升為「留學經濟」,並藉此帶動、同加快整個北都的發展及建設,強調香港發展教育產業早已具備一定優勢,如擁有5間世界排名百強的大學,而美國特朗普政府近來,對當地多間大學同海外留學生的無理打壓,都為香港作為國際教育樞紐、以及北都大學教育城的發展帶來額外嘅機遇。

質疑90公頃土地是否足夠發展成大學城

他指,政府於北都預留約90公頃土地,作為發展大學教育城,但很多市民及議員都質疑是否足夠,讓現有本地大學擴建或搬遷,就不足以用作吸引海內外的一流大學進駐,舉例中文大學面積超過100公頃、科大亦佔地約60公頃、港大則是53公頃,質疑90公頃土地分散於3個發展區內,難以發揮規模效應,不利跨院校協作及共享設施。

政府會因應社會經濟最新發展適時檢視土地用途

教育局局長蔡若蓮表示,針對不少議員都希望政府增加大學城用地的面積及加快大學城發展,政府會因應社會和經濟的最新發展,並考慮各界意見,適時檢視土地用途、發展參數等規劃事宜,有需要時可提出圖則修訂。如有院校的發展計劃需要比現有規劃土地更大的用地,並符合相關的考慮因素,教育局會與相關政策部門和政策局檢視大學城有關土地用途規劃是否有修訂空間,以配合院校的發展計劃。

爭取《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明年上半年發布

她指,目前當局正在密鑼緊鼓地準備《北都大學教育城概念發展綱要》,並爭取在明年上半年或更早的時間盡快公布,視乎規劃進度,我們會適時邀請合資格的專上院校就大學城土地提交發展意向。

記者:郭詠欣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