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誤判與失控 人類多次險走過滅絕邊緣

文:曾維燊
圖:AI生成

在核武誕生以後,人類多次站在毀滅的邊緣。從飛彈失控、氫彈遺失,到誤判為核攻擊的警報,一連串驚心動魄的事件,揭示了全球核武庫背後難以言喻的風險。

冷戰巡航:意外的起點

1966年1月17日,美國一架B-52戰略轟炸機於西班牙帕洛馬雷斯(Palomares)海岸上空與加油機發生碰撞,導致七名機組人員罹難,並使機上四枚氫彈墜落。當時的「鉻穹行動(Chrome Dome)」是美國空軍常規部署的一部分,目的是令搭載核彈的轟炸機全天候在空中巡邏,以應對蘇聯的突襲。

那四枚核彈各自擁有相當於1.1百萬噸TNT的威力,是廣島原子彈的75倍。其中兩枚因撞擊地面時常規炸藥爆炸,釋出放射性物質,污染了約2.6平方公里土地,至今仍有放射性殘留。第三枚核彈被完好無損地尋回,但第四枚則在海底遺失整整81日,直至美軍動員29艘艦艇才成功打撈。

這並非單一事故,美軍甚至為這類核武事故設有專門術語,稱之為「折箭事件(Broken Arrow)」。根據國防部統計,自1950年至1980年間,共發生32宗此類事故,其中五宗發生於「鉻穹行動」期間。

北卡州墜機:一個開關與全州滅亡之差

1961年,一架搭載兩枚四百萬噸級核彈的B-52在北卡羅來納州上空因燃料外洩而墜毀。儘管兩枚核彈均未引爆,但當中的一枚開關竟處於「武裝」狀態。負責拆除的軍官雷維爾中尉(Jack ReVelle)回憶,其部屬發現引爆裝置上的「Arm Safe」開關已轉至「Arm」,意即已準備引爆。官方當年聲稱核彈未曾武裝,直至2013年解密文件才揭露驚人真相:只需一個開關動作,整個北卡州可能在一瞬間被抹去。

那枚核彈今日仍埋於田地下方約50米處,軍方其後以120米直徑的混凝土層將現場封死。據稱該地輻射量可忽略,但其中一部分含鈾武器元件遺失。

核彈遺落海底與焚毀冰原

1968年,一架美軍B-52於格陵蘭墜毀,機上四枚氫彈在火災中燒毀,清理工作耗時四個月。同年,蘇聯K-129潛艇於太平洋沉沒,艦上攜帶三枚核彈頭,98名船員全數罹難。美方後來透過「亞速計畫」秘密打撈部分潛艦殘骸。

1965年,美國海軍一架A-4戰機自航母上墜海,連同一枚氫彈沉入日本外海四公里深海中,至今未被尋回。美方目前仍有至少六枚核武器遺失,地點與狀況不明。

俄羅斯方面,1998年國安前主管勒別(Alexander Lebed)亦指出,蘇聯至少有百枚1千噸級核彈下落不明,無法追蹤。

意外擦身:一顆螺絲釘差點引爆阿肯色

1980年9月,美國阿肯色州一座洲際彈道飛彈井中,技工在例行檢查中遺失一枚工具頭,撞穿導彈燃料槽,引發燃料洩漏。8個半小時後,燃氣爆炸造成1死21傷,重達740噸的發射井蓋被炸飛60米遠。所幸,彈頭雖被拋出井外,仍未引爆。

這枚核彈頭威力達九百萬噸,為歷來部署於美國本土威力最強者之一。

電子誤判:誤報與人類理性一線之隔

1983年9月26日,蘇聯早期預警衛星系統誤將陽光反射視為美國發射的導彈,偵測系統顯示多枚彈道飛彈來襲。按蘇聯指令,應即刻報復,但當時值勤的軍官彼得羅夫(Stanislav Petrov)判斷這不合邏輯,未依程序上報,避免了一場災難。他其後提早退役,並飽受精神困擾。

1995年1月25日,挪威發射一枚研究用火箭,軌跡與潛射飛彈相似,俄羅斯雷達判定可能為核攻擊。時任總統葉利欽被緊急通知,手握核武啟動碼,最終才得知虛驚一場。

冷戰CLS:太空核試與臨界神經

古巴飛彈危機期間,美蘇緊張局勢已達臨界點,雙方卻仍各自進行高空與太空核試。美國在太平洋上空引爆一枚410千噸炸彈及另一枚147公里高空小型核彈,蘇聯亦在太空中引爆兩枚30萬噸級炸彈。若其中任一被誤判為先發攻擊,後果不堪設想。

歷史學者施萊辛格(Arthur Schlesinger Jr.)曾言:「這不僅是冷戰最危險的一刻,也是人類史上最危險的時刻。」

幸運不應視為保障

1986年,全球核武器數量超過7萬枚,至2022年已降至12,705枚。雖然核武總量大幅減少,但「零風險」並未因此實現。只要核武仍存在,意外、誤判與技術故障的可能性便無從抹去。

這些過往的擦邊球提醒世人,人類至今僅是倖存於自己技術的謬誤之中。而我們的幸運,終究有可能走到盡頭。

即時國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