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於今年5月公布各項促進銀髮經濟措施,勞聯林振昇提出口頭質詢,指當局應推出更多措施協助基層長者解決就業困難和改善待遇,亦有議員質疑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影響本地就業,不過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只要本地工人願意就職,「一定係本地工人做咗先」,如將飲食業失業率上升歸咎輸入外勞,是「以偏概全」。
推計劃助40歲以上人士重投職場
勞工及福利局局長孫玉菡表示,政府提供多元化就業支援和推廣長者友善僱傭措施,勞工處在去年7月15日,推出為期3年的再就業津貼試行計劃,鼓勵連續三個月或以上,無從事獲酬工作的40歲或以上人士重投就業市場,每名合資格參加者如連續完成12個月工作,可以獲發2萬元再就業津貼 ,計劃在今年6月,已錄得超過45000名參加者、23000宗就業個案,60歲或以上參加人數和就業個案數據約佔總數的四分之一。
孫玉菡又表示,政府從2023年9月開始,推行補充勞工優化計劃,為加強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勞工處在6月17日實施新措施,以增加本地招聘透明度,勞工處會檢討優化計劃的經驗和成效,包括計劃涵蓋範圍、運作和實施,政府會充分考慮持份者意見。





政府於2023年建議提高僱主為65歲或以上僱員作強積金自願性供款的稅務扣減,孫玉菡表示,促進銀髮經濟工作組經審視後,認為有關建議複雜化強積金政策目標,而僱員領取自願供款所設的限制,令建議效用存疑。
議員質疑部分工種合計已輸入逾2萬外勞
勞聯周小松表示,如按行業計算,目前侍應、初級廚師、調酒師、洗碗等工種,已經輸入26600多人,質疑政府有什麼措施保障本地勞工。
孫玉菡回應指,補充勞工優化計劃已經保障本地工人優先就業,而只要本地工人願意就職,「一定係本地工人做咗先」,認為如將飲食業失業率上升歸咎輸入外勞,是「以偏概全」,又強調就業變化因素很多,輸入外勞佔比很少。
記者:曾卓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