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抗癌體系 克服人類大患

美國前總統拜登確診第四期前列腺癌的消息,再次引發全球對癌症防治的關注:即便貴為國家元首,擁有最先進醫療資源,癌症仍可能悄然進展至晚期。這不禁讓人反思:一般人該如何應對?而美國作為醫療科技領先的國家,其抗癌體系又有哪些優勢與不足?

美國癌症死亡率自1991年起已累計下降約33%,但據預計,2025年美國新增癌症病例將超過200萬例,超過60萬人將死於該疾病(佔所有死亡總數的17%)。另據世界衛生組織與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2022年資料:每年全球約有1000萬人死於癌症;癌症約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六分之一(約16%)。顯示癌症仍是人類最致命的殺手之一。

有鑑於此,美國聯邦及私人機構投注大筆費用抗癌。經過多年努力,在全球排名前20的癌症中心中,美國以7家機構的數量位居榜首。美國政府透過立法推進癌症研究和治療,例如1971年《國家癌症法案》、2016年提出「癌症登月計劃」;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藥品評估與研究中心2024年批准50種新藥,其中15種與癌症照護和治療相關。透過不同方法,美國罹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於其它先進國家。

仔細盤點美國人在癌症篩檢,就醫、轉診專科醫生診治,準備醫藥帳單等過程會發現,實際上仍面臨重重關卡。這些病患及家屬可能面臨的困境包括:

第一,醫療費用沉重,即使擁有醫療保險,癌症患者仍需負擔高額共付額、自負額與藥費,特別是標靶藥物與免疫療法動輒數萬美元,若無保險或保險不足,龐大的醫療帳單可能導致債務纏身,甚至放棄或延遲治療,進一步惡化病情,形成「病痛與貧困」的雙重壓力。

其次,保險制度繁瑣,美國醫療保險制度複雜,治療前需經繁瑣核准程序,否則保險公司可能拒賠。病人需與保險公司爭取給付,有的甚至走上法律途徑。不同計劃對治療範圍認定不一,每年不同,令患者與家屬身心俱疲,影響療程連貫與信心。

第三,醫療資源分配不均,美國地域廣闊,居住在偏遠地區的患者難以接觸到專業的癌症醫療中心和專家,需要長途跋涉就醫。交通不便、等待預約時間過長、保險網路限制都會阻礙患者及時獲得診斷和治療。此外,不同族裔包括語言和文化等因素可能受到差別待遇,影響就醫權益。

不可否認,美國醫療體系存在著報銷黑洞,如何避免浪費珍貴的醫療資源,造福更多的患者,是另一個課題。凡此種種,還需要進一步完善。若不幸罹患癌症後,即使醫療技術先進,仍然可能在經濟、系統協調、獲取服務等方面遇到問題。解決這些需要醫療系統、政策制定者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