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迄今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18日結束在美國的79年的漂泊,抵達北京,將於7月首次面向公眾展出。法學專家指出,此次文物回流是中國主動追索流失海外重點文物的成功實踐,也為解決國際領域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中國智慧的一個成功範例。
美國當地時間16日,中國國家文物局在中國駐美國大使館接收了美國史密森尼學會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返還的子彈庫帛書《五行令》和《攻守占》。
子彈庫帛書是目前出土的唯一的戰國帛書。帛書分為《四時令》、《五行令》、《攻守占》三卷,字數多達900餘字,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帛書和首個典籍意義上的古書,對於中國古文字、古文獻研究以及中國學術史、思想史研究,都具有無法替代的重要意義。
同西方世界大名鼎鼎的「死海文書」相比,子彈庫帛書的年代還要早100多年。《五行令》由月名圖和文字組成,內容是按五行講述四時十二月的宜忌。《攻守占》上文字按順時針方向以圓圈狀排列,內容是關於攻城守城方向、日期和時辰的宜忌。通過這份珍貴文獻,人們得以一窺當時中國人對宇宙、對時間、對生命的理解。
北京大學教授李零自1980年起研究子彈庫帛書,多次赴美參加子彈庫帛書殘片的揭剝工作,與美方專家共同進行帛書的保護和修復研究。他說:「簡帛古書是中國學術的源頭,無論從哪個角度講,都是源頭。先秦兩漢是簡帛時代,書都是寫在簡帛上。我們發現簡帛,研究簡帛,其實是一次偉大的歷史回歸。研究古文字也好,古文獻也好,學術簡帛,其實是一次偉大的歷史回歸。研究古文字也好,古文獻也好,學術史都不能忽視這個來源。」
美國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館長蔡斯.羅賓遜在交接儀式上說,此次返還是一項深思熟慮之後的決定,反映了亞洲藝術博物館對良好管理的關注,以及這些文物應與其文化和考古背景進行對話的理念。返還協議為亞洲藝術博物館開闢了新的、重要的研究途徑。
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教授霍政欣指出,此次文物成功回流明顯不同以往的是,中國追索歷史上流失的文物,通常是在文物進入拍賣或所謂的「捐贈」等環節時予以應對。
而子彈庫帛書第二、三卷的回歸,是中國通過溯源及流轉歷史研究,主動追索國際公約無法直接適用的歷史流失重點文物,實現流失海外中國文物追索成功的生動實踐,也是為解決國際領域流失文物追索返還貢獻中國智慧的一個成功範例。
國家文物局表示將繼續推動子彈庫帛書《四時令》早日回歸,並期待更多文化與文物、法學領域的專家學者加入到溯源和流轉歷史研究中。
本次回歸的子彈庫帛書將於7月亮相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的「萬里同歸——新時代文物追索返還成果展」。中國國家文物局有關負責人表示,後續,國家文物局將指導專業機構,對回歸的《五行令》、《攻守佔》進行系統性保護研究;並將繼續推動《四時令》早日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