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自己Vs.做回自己

(嚴勵行)

  我總在兩個自我之間拉扯:一個是社會期待的「更好的自己」,另一個是內心渴望的「原本的自己」。前者要求自律、適應與進步,後者呼喚真實、放鬆與接納。這兩者並非只有一方能存在,而是自己必須學會調節「切換模式」。

  社會化是人類生存的必備技能。在樂壇的職場上嚴謹專業、在美好的家庭中耐心包容、在社交場合盡力表現得體大方,這些「做好自己」的表現,本質上是對環境的回應。

  我認為這些技能並非虛偽,而是一種成熟的適應能力。關鍵在於當自己要清楚知道「為何而扮演」時,這種調整就是健康的。例如,一個內向的教師在課堂上表現活躍,不是背叛自我,而是為了教學效果,選擇調用不同面向的自己。

  然而,當我開始對自己的行為感到陌生,甚至需要說服自己「這是我該做的」,相信就是該回歸本真的警訊。

  長期壓抑真實感受可能導致自我疏離,即明明成功卻感到空虛,彷彿在過別人的生活。這時,我認為做回自己便不是放縱,而是心理上的自我調準。獨處時的隨性、與兄弟摯友們相處的不加修飾、投入觀賞F1時的純粹快樂,這些都是重新連接真實自我的儀式。

  健康的人格不是二選一,我很希望能做到像呼吸一樣自然切換。

  白天我希望可以是能幹的音樂人,晚上卻能安心做回愛打《糖果傳奇》的宅男;對外我渴望能做到穩重的男生,私下卻保留年少時的瘋狂愛好。

  長輩跟我說過,人生就是每一個微小選擇的總和。

  終究是一場關於自由的練習,在適應世界的同時,不忘自己為何出發。

Uncategoriz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