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零售券商一哥耀才證券(1428)的大股東葉茂林,早前宣布將股權售予螞蟻控股,消息被廣泛解讀為港資最後一家具規模的本地券商正式退場。在未來以中資平台主導、剩下小券商苦撐的行業新局中,筆者嘗試以一名半金融人的角度,分析這是否一場「賤賣」,還是一場「華麗退場」。
見證耀才10多年前最風光
筆者在十多年前以財經記者身份入行,當時正值耀才最風光之時,市場上尚未出現富途、華盛這類過江龍,若像我這樣的投資新手要開戶炒股,一般只有兩個選擇:一是銀行,二就是耀才、輝立這類零售券商。當年筆者幫忙寫新股報道,第一時間要致電耀才、輝立等問孖展認購情況,因為只有這幾家有暗盤交易平台,投資者可提早落盤,當然更具參考價值。
後來筆者轉行投身投資銀行界,從事機構銷售工作,負責與本地及海外機構投資者溝通。這段經歷讓我見證了整個行業格局的變化——由線下轉到線上、由人手變成自動化。傳統券商如不積極轉型,勢將在成本、速度與用戶體驗上全面落敗。
新股孖展佔比已遠遜同業
至於今日的情況呢?參考上一次蜜雪集團(2097)的招股情況,據報總共凍資1.83萬億元,其中富途貢獻了1.07萬億元孖展、輝立3,330億元、信誠1,700億元、老虎證券1,114億元。四間合計已佔92%,餘下不足1,500億元,耀才可佔幾多,結果不言而喻。
2023年新股結算平台FINI推出後,新股孖展利息收入幾乎消失殆盡。富途這類平台更以免息、超高槓桿(甚至200倍)爭奪用戶,加上交易費超低、手機App操作方便,將傳統券商的優勢連根拔起。耀才自豪多年以非經紀制度,維持逾200名僱員、服務57萬戶,但亦反映當中人力資源開支難以壓縮。
研發投入與富途天壤之別
身邊有好友覺得,耀才在2024/25年度仍錄得純利6.1億元,而今次賣盤作價約55.67億元,簡直是「賤賣」。他們認為若繼續營運十年,理應賺盡。然而,從資本開支看,耀才在該年度資訊科技方面的投入只有3,886萬元,只佔收入約5%;相比之下,富途早於2020年已透露,其逾七成員工為產品與研發人員,該年首季單季研發開支就達8,400萬元,佔收入約兩成。兩者在科技與平台建設的投入,可謂天壤之別。
耀才若是維持這種低投入,能否維持這個6億元的盈利水平呢?葉茂林目前已年過70,其早在2013年(當時約61歲)已向傳媒透露想做多3年退休,由年輕一輩接掌公司,反映他早有退意。但3年之後又3年,一轉眼12年過去,拿錢退場不用擔心下一代受各大資本壓迫,不用擔心港股的風風浪浪,亦未嘗不是一種華麗退場。
梁偉聰
企業傳訊及財經公關顧問
LinkedIn: https://bit.ly/3ClurwJ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lwck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