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府上月公布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掀起全城熱議,香港罕見病聯盟會長曾建平是當中支持者,因為他相信當局把每年節省的30億元,可支援更多罕見病及癌症等重症病人。罕盟成立逾10年,由最初被無視,到近年漸被接納,他感觸良多,惟認為爭取的路仍漫長,並希望政府加強統籌官商民協作。人生就是不斷的經歷和適應改變,嚴重眼疾曾奪去他的視力,但他克服沮喪和挑戰,成功由商界企業轉為病患弱勢爭權益,30年來創辦及領導多個病人組織,又引入全港首隻獲國際認可的導盲犬,走出人生新軌跡。
年逾70歲的曾建平腰板挺直,語氣堅定,他指近年政府及各界對罕見病的重視程度已大大提高,前年醫管局成立「罕見病工作小組」,定期與罕盟就不同罕見病議題進行討論,並建立涵蓋數十種罕見病的病人資料庫。

喜見罕盟成立10年被接納
近日最受關注的醫療議題,當推上月政府公布的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改革方案,當中市民對明年起急症室收費由180元增加至400元爭議最大。曾建平是今次改革的支持者,他認同當局提出「能者共付、輕症共付」的原則,認為港人學習為個人健康負責,履行共付的責任。
他提到,現時政府向公營醫療系統提供的資助達97.6%,市民只負擔低額費用,即使5年後醫療改革完成,政府向公營醫療系統的資助仍達90%,遠較新加坡的80%高。面對千億財赤,加上未來本港踏入人口老化高峰期,他擔憂當局若長期大額補貼,恐難以負荷,遲早「爆煲」。
不少罕見病及癌症患者的藥物費用高昂,部分人更需自費買藥,構成沉重經濟負擔,另一個讓曾建平支持改革的原因是,當局承諾把改革下每年節省的30億元,用於支援罕見病及癌症患者等重症病人,他冀望額外的援助可為重症病者帶來幫助。
曾建平本身患有亦屬罕見病的視網膜病變,早於12歲時確診,從小視力差於常人。成年後,他在商界企業工作,當初視力仍可應付,至30多歲眼疾惡化要用柺杖助行,期間同事請他在文件簽名,他卻找不到簽名位置,才知不妙。幸好僱主開明,為他安裝助視器材,放大字體,得以繼續工作。至1998年,正值壯年的他發現視力進一步退化,已難再應付商界高效率的工作要求,毅然辭職。
現時曾建平已完全失明,回想昔日視力由逐漸朦朧,到看得見的範圍越來越小,至最後完全漆黑一片,感覺絕不好受。他坦言曾被失明的恐懼感困擾,但知道只能努力面對及嘗試克服,便於1995年成立「香港視網膜病變協會」,連結病友爭取權益。曾建平性格樂觀,亦善於籌劃,他預期視力日見退化需要鍛煉強健體魄,決定每日游早泳,又曾參加毅行者。

克服失明挑戰 奉獻義務工作
當上天關了一道門,總會為你留一扇窗,離開商界後,他積極投入病友組織的義務工作,感受病友之間的自強不息,還有義工們的無私奉獻,跟在商界工作「利字當頭」截然不同,其後他又接觸到其他患罕見病的病友,了解到他們面對的種種困難。2012年,他成功引入本港第一隻獲國際認可的導盲犬,兩年後再創辦「香港罕見疾病聯盟」。

香港罕見疾病聯盟於2014年12月成立,回顧過去10年來當局對罕見病由不重視到近年逐漸正視的轉變,他感慨良多,更披露一件鮮為人知的往事。2015年初,罕盟舉辦成立典禮,他憶述當時曾邀請時任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醫生蒞臨出席,但被拒絕,再邀該政策局的其他官員到臨亦被拒,最後罕盟希望該政策局以書面致賀辭鼓勵,再遭拒絕。他平靜地說,至今未悉原因,但當時感到非常沮喪,「那一刻意識到在政府的政策視野上,並沒有罕見病的議題。」
冀政府加強統籌官商民協作
挫折無損罕盟及曾建平為弱勢病友爭取權益的決心,他及罕盟繼續就罕見病提出不同政策倡議,並讓罕見病的病友親述病情及其面對的醫治困境,讓公眾認識更多,又代表香港到海外出席不同的國際病人組織或罕見病論壇發聲,學到「以病人為中心」的倡議方向,爭取制訂長遠的罕見病政策。

2017年政府換屆,轉機出現,該年10月有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在特首辦外請願,獲時任特首接見,翌年港府以特別用藥計劃為脊髓肌肉萎縮症患者引入新藥。每年4月,本港舉辦影壇年度盛事——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2018年的金像獎,曾建平及其他罕見病病友獲邀出席及踏上紅地毯,讓罕見病受到公眾關注。去年底,醫衛局局長亦出席一年一度的「罕病研討會」。
10年過去,他喜見近年政府對罕見病提高重視,但坦言挑戰仍在,「罕見病有數千種,每年有新藥面世,爭取的路仍然漫長,希望政府牽頭加強官商民協作。」他指,各大學、科研機構、創科企業及藥廠都有不同研發,建議政府牽頭制訂長遠政策及統籌各方,再結合病人組織,組成跨界別協調機制,體現官商民協作。
時間是一把尺,量人、量心,量距離,為罕見病病友爭權益,曾建平念茲在茲,他直言人生的轉捩點在眼疾惡化,每人的人生軌跡不同,但總要不斷適應和經歷改變,身處逆境更要見招拆招,踏實地走下去。
本港首隻國際認可導盲犬 成「戰友」一生守候
Deanna是曾建平於2012年引入本港的首隻獲國際認可的導盲犬,其後為他引路,直至4年前卸下導盲鞍退役,陪伴他為罕見病病友爭取權益。今年農曆新年期間,Deanna病逝,曾建平痛失親密戰友,至今仍未釋懷。
Deanna是雌性拉布拉多犬,來港時只有2歲,當時公眾對導盲犬仍感陌生,他領着Deanna乘巴士、坐港鐵,走入社區。Deanna乖巧溫馴,加上一身金黃色皮毛,讓大眾對導盲犬留下良好印象。罕盟成立後,曾建平由Deanna陪同下,到過巴黎、首爾及紐約等不同城市參加會議,他笑言,Deanna就是他的GPS(全球定位系統),見證他為罕見病病友爭權益的跌宕起伏,建立深厚感情,亦寫書記錄一人一犬的經歷。


4年前退役 今年初病逝
2021年Deanna因膝關節退化而退休,曾建平把牠視作女兒,收養在家,陪伴終老,之後曾建平由另一頭導盲犬Vinny引路。不過他指,留意到Deanna仍對他十分着緊,「每日游早泳後回家,Deanna總會守在門後等候,當我開門入屋,牠便雀躍地行近親我。」他又指,當他及外傭分別跟兩犬外出,由外傭牽引的Deanna總會跟在他身後,似在留意着他的安全,點點滴滴,他都默默記在心頭。
Deanna年事已高,近年健康亦漸衰退,至今年農曆新年的大年初二急轉直下,全身劇烈抽搐及呼吸困難。曾建平立刻把牠送到獸醫醫院救治,不排除涉及腦病變,更懷疑與去年秋季其前腳關節長出的腫瘤有關,但因進行全身麻醉檢查存有高風險而作罷,亦預計Deanna已步入生命最後階段。數日後,他把情況穩定下來的Deanna接回家,最後Deanna於元宵節翌日逝世。


儘管為罕見病病友爭取權益時曾遭遇無禮或輕視,但曾建平心存厚道,重提舊事時從不責難任何人,只是談到跟Deanna的相處時光,特別是上月初火化遺體儀式上,他輕撫Deanna身軀告別時,終於失聲下淚。他慨歎,「生命總有總結時,但能陪同Deanna走到最後,感到非常高興」,愛犬依偎在身旁入睡的情景,成了珍貴回憶。
記者:關英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