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月均270間食肆執笠 市民消費力減兼「北上」 中國餐廳攻入 當地飲食業點應對?

疫後香港消費市道不振,不少食肆結業,同期亦有內地連鎖餐廳攻港。在新加坡,亦隨處可見中國餐飲「過江龍」身影,例如蜜雪冰城、喜茶、霸王茶姬等,香港代表則有米線店「譚仔三哥」。至於唐人街「牛車水」,記者發現幾乎全是不同種類內地餐廳,包括湖南湘菜、東北飯店、成都老火鍋等。究竟內地及香港餐廳對新加坡人有何吸引之處,又是否存在惡性競爭?

新加坡去年月均274餐廳執笠 較前年增兩成

根據新加坡當局數據,2024年首9個月共有2,465間餐飲公司停業,平均每月274間,較2023年每月平均229間增加約兩成。據新加坡媒體《The Busines Times》報道,截至去年6月底,共32個中國餐飲品牌進軍新加坡,當中9成是在疫情期間進駐,現共經營184間門店。

新加坡有六成人口為華人,2020年數據顯示,現居新加坡的移民中國內地人約有42.6萬,估當地人口約7%;移民港人則約有6.5萬,佔當地人口約1%,而唐人街「牛車水」則為聚集最多華人的地方。

相當新聞:新加坡直擊︱移民港人開茶記廿年 一原因竟寧願回港退休?學者拆解星洲經濟挑戰

相關新聞:捲出海外|內地食肆進軍新加坡掀惡性競爭? 平均每月執笠274間超疫情

唐人街「牛車水」,記者發現幾乎全部都是不同種類內地餐廳。陳浩元攝
唐人街「牛車水」,記者發現幾乎全部都是不同種類內地餐廳。陳浩元攝

 

包括湖南湘菜、東北飯店、成都老火鍋等。陳浩元攝
包括湖南湘菜、東北飯店、成都老火鍋等。陳浩元攝

 

新加坡當地的中國連鎖店隨處可見。陳俊豪攝
新加坡當地的中國連鎖店隨處可見。陳俊豪攝

 

香港代表「譚仔三哥」也「唔執輸」,包括唐人街在內在全新加坡開設10間分店。陳俊豪攝
香港代表「譚仔三哥」也「唔執輸」,包括唐人街在內在全新加坡開設10間分店。陳俊豪攝

 

根據新加坡當局數據,2024年首9個月,共有2,465間餐飲公司停業,平均每月274間。陳浩元攝
根據新加坡當局數據,2024年首9個月,共有2,465間餐飲公司停業,平均每月274間。陳浩元攝

 

餐廳東主:面對中國餐廳競爭 只能做好自己質素取勝

記者在「牛車水」找到一間近期開張、由內地人與新加坡人合資的「椰子雞煲店」,合伙人黃先生表示,現時整個牛車水大多餐廳都來自中國,「不是麻辣就是火鍋」,都屬於重口味。他選擇在此開店,也是因應新加坡人現時口味講究養生和清淡。

不過,對於內地餐廳攻入新加坡,黃生認為新加坡是多元種族的國家,做生意也講和諧,不存在對立。他指外國人願意到新加坡做生意,也是因為相信這裡政治和經濟穩定,而面對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只能做好自身特色,以質素取勝。

「疫後新加坡人消費力下跌 現時周末才願外出」

黃生坦言新加坡市場近年不太好,雖說不上嚴重下滑,但經濟差多少影響到整個飲食業,新聞也報道近月有幾百間食肆結業。不過,新加坡仍有很多遊客,加上當地人普遍習慣外出吃飯,因此仍有一定客人。

至於新加坡人消費力,黃生指有一定程度下降,一些家庭過往在平日也會外出消費,但現時周末才願意。他嘆稱疫後很多東西漲價,舉例以前到小販中心吃飯只需2.5至3.5新幣,現時則漲至5至6元,「連小販中心都加價,更何況我們這種餐廳」。

香港飲食業面臨寒冬,疫後結業潮一浪接一浪。
香港飲食業面臨寒冬,疫後結業潮一浪接一浪。

 

「椰子雞煲店」,合伙人黃先生接受訪問時表示,現時整個牛車水大多餐廳都來自中國,「不是麻辣就是火鍋」,都屬於重口味。
「椰子雞煲店」,合伙人黃先生接受訪問時表示,現時整個牛車水大多餐廳都來自中國,「不是麻辣就是火鍋」,都屬於重口味。

 

不過,對於內地餐廳攻入新加坡,黃生認為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在這裡做生意也是和諧,不存在對立。
不過,對於內地餐廳攻入新加坡,黃生認為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在這裡做生意也是和諧,不存在對立。

 

他又指外國人願意到新加坡做生意,也是因為相信這裡政治和經濟穩定。
他又指外國人願意到新加坡做生意,也是因為相信這裡政治和經濟穩定。

 

面對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黃生認為只能做好自身特色,以質素取勝。
面對來自中國的激烈競爭,黃生認為只能做好自身特色,以質素取勝。

 

新加坡人同樣「北上」 指馬拉「消費便宜不少」

港人近年喜歡北上,黃生指新加坡人也同樣會北上到馬來西亞,疫情後更甚。不少家庭會在周末或學校假期到馬拉消費、度假,自己也是一份子,因當地文化相近兼美食多,價錢當然便宜不少。

同樣在唐人街「牛車水」經營點心店的梁生指,「牛車水」20年前大多都是香港餐廳,例如點心、小炒、燒臘等,當時只有幾間中國菜館,但看著他們一直發展,到現在99%都是中國菜館。梁生指,有些港人在牛車水開餐廳很多年,年紀大要退休,很多朋友都因為新加坡養老和生活成本貴而選擇回流香港。

記者陳俊豪新加坡報道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