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推動可負擔房屋取代監獄替代方案

華埠白街125號(125 White Street)的監獄已完全清拆成一片空地,就在市府正要招標找建築承包商的當下,華埠反監獄人士邀請了「吳超榮建築專業」提出建設可負擔房屋的新替代方案,並表示,今年是下屆市長的選舉年,華人應利用新的行政幕僚接換時,一起推動房屋取代社區監獄的新方案。

由反社區監獄組織N.U.B.C.及「唐人街歡迎你」主辦的華埠社區監獄計劃里民大會23日在包厘街115號舉行,現場及線上近百人參加。

現場講解最新的市府監獄建設時間表,揭示由社區驅動的替代願景,並聆聽大眾對社區的擔憂與希望。先由監獄毗鄰的王嘉廉社區健康中心及松柏大廈長者的心聲講出清拆監獄期間對他們服務及生活的嚴重影響。

王嘉廉社區健康中心首席執行官Kaushal Challa說,該中心每年為65,000名提供醫療服務。大多數患者是低收入、非英語使用者,他們診所位於Walker街125號,毗鄰是華埠監獄建築工地。每年有10,000名患者在此接受治療,尤其是兒科、牙科、眼科和社會工作服務。2023年,大樓的狀況急劇惡化。漏水和水損影響了許多診療室和等候區,而施工噪音和震動干擾了醫療服務。他們不得不做出艱難的決定,自行承擔費用將兒科服務遷移,同時試圖修復或掩蓋損壞。但這導致服務能力下降,患者就診次數減少10,000次,財務損失超過200萬美元。自2023年起,他們多次要求對噪音、空氣和震動進行現場監測,但請求均被忽視。費用和因損失的收入無法申請賠償或補償,卻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或其他替代方案的建議。如果服務再次被迫遷移,可能帶來的進一步損害。這個項目的持續不良執行將削弱社區提供高品質醫療照護的能力。

松柏老人大廈代表伍婉慈說,近百單位的松柏大廈在監獄建設地點的隔壁,過去兩年,他們每天都忍受著噪音,整棟建築不斷震動。施工公司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施工,有時甚至清晨5點就發出巨響,吵醒了長者們,讓他們無法再入睡。這種噪音一直持續到深夜。大廈的長者由於年紀及不諳英語,遷居的可能性極微,他們恐懼未來10年重建監獄帶給他們生活質素嚴重下跌的可能。

當市府在2018年推出4區社區監獄計劃時,預料2026年關閉雷克島監獄,經費為89億,布碌崙社區監獄2029年完成,經費30億。布朗士社區監獄2031年完成,經費29億。皇后區社區監獄2031年完成,經費39億,曼哈頓社區監獄2032年完成,經費38億,但因疫情後,預算從原本的89億美元暴增至160億美元,工程進度嚴重落後,雷克島延至2027年關閉。

儘管反對聲浪不斷,社區多次呼籲重新檢討計劃,市府仍選定了承包商,並積極推進建設。2025年3月獨立雷克島委員會發布報告《前進之路:關閉雷克島藍圖》向市議會的報告上,華人的聲音仍被排除在關於司法與公共安全的對話之外。

「歡迎來到唐人街」(Welcome to Chinatown)創辦人李佩欣表示,華埠是紐約市最脆弱的社區之一,近三分之一的居民生活在貧困之中,擁有全市最大比例的老年人口之一。華埠小型企業佔據了本地經濟的94%,是社區的命脈。特別容易受到重大變革的衝擊。目前的監獄建設計劃正在積極損害華埠社區。監獄的存在將阻止訪客前來,並趕走顧客。

主辦單位表示,改變的時機還來得及,真正的前進之路應以關懷、住房與社區投資為核心。新提案包括:重新選址監獄、將現址改建為深度可負擔住房、並投資於提升社區的服務。

反監獄組織招聘了吳超榮(Henry Ng)建築專業新以房屋取代監獄替代方案。在華埠長大的吳超榮深明社區的需要,他提出改變社區監獄地址,把在柏路上現時空置的聯邦監獄成為社區監獄的新址,而白街125號則改為華埠極需要的房屋,根據資料,現時約7000人的監犯中,近一半是有精神病患者,因此可以用減少監犯人口,增加精神病患服務來調整坐牢的人數。目前社區將持續倡導替代方案,包括更合適的選址與更小規模的監獄,持續爭取獨立監督、社區需求的回應以及真正的透明公開。

李卓勳表示,今年是市長及市議員的選舉年,華人應利用換屆之際,推動這個房屋取代監獄的替代方案,他們將向所有相關的參選人尋求支持及認可,壯大替代方案的力量。

同時他呼籲,民眾可以寫信或致電給參議員舒默、陸天娜及國會議員高德曼,把目前空置的聯邦監獄的話語權給予市政府作決定,不要讓摩天巨型監獄建在華埠社區中心。

本報記者周靜然紐約報道

吳超榮建築專業建議白街興建房屋取代監獄的預視圖。

舊監獄已完全拆卸成一片空地,是改建房屋的關鍵時刻。

華埠社區監獄替代方案里民大會。

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