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貿易戰關稅壁壘下,「零關稅」優勢或為本港帶來轉機。《星島》訪問不同港商,他們表示關稅戰雖然為業務帶來不明朗前景,但認同「零關稅」是本港優勢。有珠寶業人士指,當世界各地加關稅,而香港維持零關稅,不排除會進一步鞏固本港作為世界珠寶集散地的地位,「因為香港會變成世上唯一平台,可用較低税率買到好東西」。有港商表示,部分原本銷向美國的玩具、手錶、眼鏡等貨品,或降價留港銷售,「執平貨」潮下可惠及旅遊與零售業。
翻查政府統計處資料,本港去年從美國進口約2,061億港元貨品,包括約301.6億元電話機;約137.6億元首飾及其部件;約137億元其他電子集成電路;約131.1億元油畫、圖畫及粉畫等。值得留意的是,本港從美國進口的十大貨品中,亦包括非工業用未鑲嵌的「鑽石」和「首飾及其部件」,貨值達約158.3億元和約137.6億元;以及非貨幣,未鍛造或半製成狀或成粉狀的「黃金」,貨值達約47.9億元。





香港珠寶製造業廠商會榮譽主席冼兆球表示,本港每年4個珠寶展覽會是國際珠寶業的盛事和平台,加上法制及治安良好,沒有消費稅及外匯管制,亦是世上極少數對進口珠寶、黃金、鑽石零徵稅的地方,一直是世界重要珠寶拍賣中心,「不論成品、原料、半製成品,各種形式都有」。他指,零關稅優勢在關稅戰下,或能進一步鞏固本港珠寶集散地的地位。惟「關稅戰下沒有贏家」,因勢令商品價格飛升,降低消費意欲;加上本港一半以上珠寶出口至美國,港商等同要放棄最大市場,「但要爭奪其他市場,競爭將非常激烈。」
周生生大中華營運總經理劉克斌表示,香港作為自由貿易港,不排除有機遇,但要計算貨物運輸成本,「會否是商機,有待觀察」。他提到,印度是鑽石重要加工國,香港亦從印度進口最多鑽石,估計從美國進口香港的珠寶首飾多屬一些品牌的成品,「出口到香港,有一些交易,或轉去其他地方」。
他亦說,香港在珠寶設計、加工、檢測等方面有優勢,過去不少產品出口至美國。受關稅陰霾影響,業界或藉機開拓歐洲、澳洲等具潛力的市場,此消彼長下相關訂單或增加,「若真的做到生意,香港商人一定會爭取」。
香港中小型企業聯合會永遠榮譽主席劉達邦表示,不排除部分港商在内地生產,原本銷向美國的玩具、手錶、眼鏡等貨品,或降價留港銷售,「如果客人說付不起稅,不要貨,廠商就要另謀出路」。若數量太多,廠商減價促銷,市民或遊客有機會「執平貨」。
至於內地設廠的港商會否棄用美國原料,免被徵多重關稅?本身在內地設廠的劉達邦指,要視乎美國原材料成本佔售價比例,但有一定難度。他解釋,自家工廠所用油漆有三成原材料來自美國,部分沒有替代品,「加價四成都要跟美國供應商買,但我們已跟客戶簽約,不能加價轉嫁到客戶」;即使部分原材料在内地亦有生產,也需時測試是否適合,「我們跟客人說用美國料,如果轉用其他產地,需時解釋,看他們能否接受」。
製衣業訓練局主席、香港製衣業總商會會長鄭文德表示,製衣業用到美國原料和機器機會不多,但美國市場消費力高,關稅嚴重打擊製衣業。他預計,即使美國政府換屆,利用關稅作外交武器的情況只會變本加厲,加上政治不穩、社會體制崩潰等原因,長遠美國市場消費力會逐漸收縮,冀關稅戰讓港商「醒覺」,轉向發展歐洲、中東、南美洲等市場,「美國人心態越來越偏激,保護主義越來越高。沒有了美國,就要找其他國家,這是唯一出路」。
記者:蕭博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