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州SR‑160州道(California State Route 160, SR‑160)自1955年完工後,曾為快速分流車流提供有效支撐,不過高架結構也連年隔斷了北沙加緬度與市區脈絡,Del Paso boulevard沿線商家因車流飛速掠過,長期面臨空置與客源匱乏的困境。多年來,當地社區承受交通效益與街區活力之間的矛盾,其傷痕並非短期工程所能抹平。
近月市議會提出構想,考慮將SR‑160降級為boulevard,企圖以較緩慢的道路設計及街道層次的改造,改善沿線環境,回應社區數十年來對割裂感的不滿。然而政策背後邏輯卻耐人尋味,似乎一切責任都指向1955年那條高架路。這種說法看似合理,實則思維簡化。
屙屎唔出賴地硬––原諒小編用詞粗鄙(unfit-to-print),但我想不出比這七個字更能形容。這是1955年建成的公路,當時對商戶造成的負面影響,歷史有跡可尋,但對現時的營商環境來說只是冰山的一角,就算把全條160拆除,也只是杯水車薪,治標不治本。公路的建成本身就是要解決日益頻繁的交通問題,如今卻因為衍生問題而回頭拆路,無異本末倒置。
實體商業的頹勢並非一朝一夕,而是結構性積弊所致。空置、流失、無人問津的Del Paso Boulevard,並非單靠拆高架路便可解決。近年電子商貿興起,消費模式劇變,社區本身缺乏吸引力、周邊治安疑慮、租金政策失衡、招商動力不足等等,才是問題核心。若這些問題未曾處理,市府無論如何改造街道,只會淪為換湯不換藥。
再者,當年興建SR‑160,乃為解決市區通勤車流問題而設。今日若政策轉向,回頭將之轉為社區型道路,理應有清晰可量度的都市規劃支撐,而非單靠「還地於民」的情緒敘事。市府若無清晰規劃,只靠「還地於民」四字打天下,難免淪為姿態政治。
Del Paso Boulevard的復興應從多方着手,包含都市再設計、治安維護、文化注入、創意招商與土地活化。否則將一切問題歸咎於一段七十年前的道路,只會暴露政府欠缺改革視野的老毛病。
城市的創新應向前看,不應單靠拆掉歷史的一段鋼筋混凝土。
-曾維燊
封面圖片:Google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