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認清現實 投身家族企業為爸媽打工

隨著嬰兒潮與X世代小企業東主陸續步入退休年齡,他們的成年子女也開始重新思考職涯方向,有些年輕人認為與其在勞工市場降溫之時在外面爭搶初階職位,不如回家打造個人第二曲線。在這種傳承需求與求職壓力雙重推動下,全美的家族企業迎來前所未有的交棒潮。

《華爾街日報》報道,薪資及福利軟件公司Gusto根據40萬筆薪資紀錄,分析老闆年齡超過50歲、員工年齡在30歲以下且姓氏相同的企業,發現今年1月僱用年輕成年子女的小企業比例,自2018年以來已經翻倍,按年增長13%,總數大約有1200家。Gusto經濟學家特倫珀(Nich Tremper)認為,僱用「太子爺」或「太子女」的小企業雖然仍屬少數,但選擇到父母公司上班的年輕人,長遠會留在有關企業工作,因此這股趨勢頗具意義。

25歲的韋爾奇(John Welsh)是明尼蘇達州金屬加工廠Seelye Craftsmen的「太子爺」,他2022年取得平面設計學位,過去三年都在加工廠任職採購員。他說投履歷就好像把自己「隨便丟到某個根本不熟悉的地方」,過程毫無人情味可言,相比之下反而非常熟悉父親所辦工廠的人與事。對於未來,韋爾奇計劃與哥哥一起接手這盤家族生意。

公民銀行(Citizens Bank)商業銀行部門主管華倫天奴(Mark Valentino)表示,「太子爺」或「太子女」以往傾向避開家族生意,寧願自己闖出一片天,也不願繼承父母衣缽,「這是幾十年來首次看到有年輕人有興趣接手家族生意」。然而對許多年輕人來說,這份興趣其實由現實推動。新冠疫情打亂了不少人的職涯規劃,之後人工智能快速崛起,再加上近期貿易戰的不安情緒,整個社會都在重新塑造初階職位市場。

市場調查公司Barlow Research去年訪問了8700多名小企業老闆,有42%表示計劃5年內交接權力,比例較2019年的36%有所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這群有意交接權力的受訪者之中,有28%表示希望由家庭成員接手。

Fairhope Group家族企業策略顧問普拉斯特(Gary Plaster)表示,愈來愈多客戶安排子女加入公司,希望未來能夠將生意傳承。普拉斯特認為,類似安排並非總是順利,部分年輕家族成員不曾在企業工作,進入職場時既沒有受訓、也缺乏經驗,「目前的情況似乎對孩子比較有利,對企業則未必」。

麻省27歲的史偉沙(Max Swisher)在大學主修音樂演奏,2020年畢業時原定飛往日本任教英文,但疫情關係工作取消,母親華爾(Val Swisher)於是安排他在自己的內容顧問公司Content Rules擔任技術總監。華爾希望兒子能夠接班,但史偉沙對此仍有保留,「我還在思考自己是否真的想在這家公司待一輩子」。

科羅拉多大學應屆畢業生瓊斯(Alexandra Jones)原本夢想從事時尚行銷,因此對於父親邀請加入政治人力配置公司,一開始並不認真看待,但當她開始投遞履歷後情況改變了,「與父親一起工作的想法愈來愈有吸引力」。儘管如此,22歲的瓊斯對自己的職業前景規劃仍在考慮之中,因為她覺得靠家人安排好像在走捷徑,因此仍希望靠自己闖出一片天。本報訊

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