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今昔 財經策略大博弈

當白宮的關稅清單與北京的反制措施在空中交鋒,不僅加碼對彼此進口商品課徵關稅,美國還對其他主要貿易夥伴釋出90天內協商的訊號。未來局勢仍充滿變數,若要探索走向,回顧歷史最嚴重的關稅衝突,或可提供有益的視角。

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案例,當屬1930年的《史穆特-霍利關稅法案》。一戰後,美國成為全球主要出口國,但農產品價格暴跌、農民收入銳減,引發保護主義浪潮。該法案將超過兩萬項進口商品關稅調升至歷史高點,部分品項甚至超過50%,企圖保護本土農業與製造業。

然而,此一政策推行時機不當,適逢1929年股災後的經濟下行期,引發全球報復性關稅措施,導致國際貿易迅速萎縮。1933年,全球貿易量較1929年大減逾六成,美國出口崩跌,失業率飆升至25%,經濟陷入惡性循環。直到1934年政策轉向,才稍見改善。

這段歷史讓多數經濟學者與政策制定者普遍認為,危機中濫用關稅只會加劇災難。短期雖可能保護局部產業,但長遠則造成全球供應鏈斷裂,傷害整體經濟體質。

不過,亦有學者對此傳統觀點提出挑戰。他們認為關稅保護在某些歷史脈絡下具備正當性,特別是當經濟過度自由化導致產業空洞化時,關稅可作為暫時性的調整機制,而非長期戰略。這樣的辯論也反映當前華府對關稅工具的彈性運用思維。

坊間亦有觀察指出,白宮高調推動關稅措施,實乃測試盟友與對手反應的「先手棋」,其真正目的可能在於為解決美國財政赤字鋪路,盼能畢其功於一役。若能在六月前促成協議,穩住債務市場信心,則關稅便成為一種具談判性的籌碼。

然而,要讓關稅成為穩定赤字的工具,尚須數個前提配合,包括財政與貿易政策整合、設定明確分階段目標、建立回應機制以避免談判破局及互相報復。缺乏整體架構與彈性,關稅容易從工具淪為風險。

當前,雖然特朗普政府對談判進度表示樂觀,認為90天內可望達成協議,但市場雜音漸增。聯準會主席鮑威爾4月16日警告,關稅「極有可能」短期推升通膨,並帶來長期結構性傷害。這番話,與當年史穆特-霍利政策的反思,恰遙相呼應。

所幸,政府在面對債股匯市場動盪之際,仍展現一定彈性。特朗普總統4月14日即表示,可能暫緩25%的汽車進口關稅,給予產業轉型期,並自稱「非常有彈性」。這顯示雖局勢未明,但尚未進入無可挽回的臨界點。

總體而言,史穆特-霍利關稅戰的教訓,不在於單一關稅數字,而在於如何掌握時機、靈活調整政策,於短期效益與長期穩定間取得平衡。

在全球經濟迷漫著不確定的氣氛,各國領導人如何權衡保護主義措施的利弊得失,避免重蹈覆轍,共同維護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與繁榮,將寫下這一代的財經大歷史。

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