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都大學城︱劉國勳倡動態規劃洪水橋/廈村土地 優先發展教育用途

特區政府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在北部都會區預留91公頃土地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民建聯新界北立法會議員劉國勳今日(14日)聯同高力國際香港團隊召開記者會,建議動態調整洪水橋/厦村新發展區規劃,整合土地讓大學城優先上馬,將區內24至48公頃工業及社區用地改劃為教育用途。

劉國勳指出,洪水橋作為高端專業服務及物流樞紐的定位源於2018年規劃,但目前規劃與實際發展步伐有落差,引述去年多層現代產業大樓用地招標及原址換地申請都因市場反應要延期,強調需採用「動態規劃」機制,定期檢視土地用途,將需求疲弱的工業物流用地轉型為教育用途,既解決專上院校擴張需求,又能帶動北都人口與產業集聚。

劉國勳建議洪水橋/厦村大學城優先上馬。劉國勳fb
劉國勳建議洪水橋/厦村大學城優先上馬。劉國勳fb

 

劉國勳建議洪水橋/厦村大學城優先上馬。劉國勳fb
劉國勳建議洪水橋/厦村大學城優先上馬。劉國勳fb

 

劉國勳fb
劉國勳fb

 

劉國勳fb
劉國勳fb

 

劉國勳fb
劉國勳fb

 

高力香港董事總經理劉振江補充,香港高校非本地生比例放寬及全球百強院校優勢,已成為去年房地產市道中的主要交易驅動力,建議政府可乘勢頭,迎合市場急增的需求外,亦借此動能提速北都發展,最大程度發揮土地價值。

目前政府規劃的三大教育城選址中,洪水橋是唯一已完成收地的區域,而港鐵洪水橋站預計於2030年落成,在毗鄰建設大學城,將可充分利用該一帶地段周邊交通配套,便利學生及市民,有條件締造完整生活圈。劉國勳認為,考慮到整體發展時機、土地準備情況及交通配套等,洪水橋無疑是3個選址中,最有優勢發展大學城的地方。

劉國勳建議在重新規劃教育用地時,應融合「學研產居」的社群概念,引入企業和研究所﹑宿舍及商業配套等,以增強設施間的協同作用,而洪水橋規劃的住宅及產業,可與大學城產生協同效應。洪水橋站南面約24公頃土地適合發展綜合性大學城,北面約24公頃的物流用地若轉型為教育用途,將可促進學界與業界之間的深度融合,提升產業鏈競爭力。

劉國勳指,將與高力代表約見大學、教育局及發展局介紹倡議。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