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棋盤︱選委界表現符預期? 個別「國家隊」仍側重界別利益 一項內部制度被指近乎虛設

改制後的立法會轉眼只餘半年多任期,各路人馬正籌謀12月的立法會換屆選舉,其中選舉委員會界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今屆議會始「復活」的選委界佔多達40席,當初被視為「國家隊」代表,議政從社會整體利益角度出發,不側重地區或界別利益,實行近四年以來,又能否達到當初的構想?

立法會︱個別新丁議員不時閙出笑話

新議會以審議高效、行政立法關係佳見稱,但亦有聲音質疑議員發言欠洞見,個別議員更不時在議事堂閙出笑話,選委界新丁表現一直受政圈議論。

相關文章:

大棋盤︱立法會「超短暑假」可成常態?

大棋盤|建制獲單獨約見談立法會改選 來屆勢「換血」 幾類人成高危份子

10月22日星期三為本屆立法會最後一次會議。資料圖片
10月22日星期三為本屆立法會最後一次會議。資料圖片

 

立法會年底換屆。資料圖片
立法會年底換屆。資料圖片

 

本屆立法會表現不時引起關注。資料圖片
本屆立法會表現不時引起關注。資料圖片

 

本屆立法會通過《基本法》第23條立法。
本屆立法會通過《基本法》第23條立法。

 

立法會換屆選舉年底舉行。資料圖片
立法會換屆選舉年底舉行。資料圖片

 

「行長」制度近乎虛設 群組聯繫不多

中央當年出手完善選制,立法會由70席增至90席,直選議席大減至20席,功能界別30席,重設的選委界佔最多的40席,被視為發揮「從大局出發」、代表社會整體利益的角色。不過有選委界議員直言,部分選委議員有政黨或組織背景,習慣跟從所屬團體取向行事,也有議員本身是行業代表,晉身議會後仍偏重為界別利益發聲,令人以為他是功能界別議員,認為下屆選委板塊應減少有黨派背景人士。

本屆議會上任初期,議員內部曾制訂機制,三大板塊各有組長負責協調,其中選委界再分成4組,各有議員擔任「行長」,負責聯繫平日議會工作。

不過有選委議員指,除初期有舉行碰頭會、通報訊息後,分組聯繫不多,少就不同議案的投票取態溝通;而一旦有重要事情,大主席及班長已在「89人群組」通報。但亦有議員指,群組仍有少許作用,例如提醒小組開會、須記名投票等微細動作,組長仍會發訊息作為備忘。

上屆循勞工界入局、今屆轉到選委界的工聯會陸頌雄認為,制度總體能達到凝聚各界共識的原意,今屆大多數議員議案都能通過,但每個人都有「基本人設」、代表板塊及個人看法,現實上很難要求議員完全中立,以自身為例,當選委議員3年多,仍經常為勞工發聲,「到今日仍有傳媒甚至同事,以為我仲係勞工界議員」。但他亦指今屆擴闊了工作範疇,如跟進電力政策。無黨派的江玉歡則指,要視乎議員自身發揮,她會接收所有界別市民求助,「難都要做,唔熟就學」,有時議題涉及其他專業範疇,可找議員合作。

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劉兆佳指,議員不論哪個界別,皆應同時照顧全港市民利益,最大分別只是背後選民結構會影響議員行為,但任何人不應把個體利益凌駕整體利益,而具體如何拿捏平衡,則視乎議員政治能力及智慧。對於有指部分選委議員側重界別利益,他認為「很難沒有」,始終每個人有自己背景,「點都有個界別特別多聯繫。」

本屆議會開局頭半年,已有4名選委議員辭職加入政府須補選,之後再多一人轉跑道,議席懸空至今逾兩年,也難免予外界「議員多一個唔多」觀感。前民政局局長曾德成月初撰文指,有直選議員曾獲招攬當官,但考慮到直選補選勞師動眾,終予勸止,因此有人考慮年底參選時轉去選委板塊,保持「靈活性」,但他質疑此非完善選制原意,倘議席成為轉跑道跳板,難免影響市民評價。

有建制中人認為,本港政治人才不足,政府向議會「搶人才」無可厚非,「有啲議員自己都想做官」,但來屆有意參選者,應明確交代是否有決心完成任期,不會中途離場。

聶風

即時港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