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靠「抄功課」 損手與人無尤 克服人性弱點 李聲揚:別高估自己應分散投資

一個人怎樣投資?當然和年紀,性別,性格,甚至工作有關。但知不知甚麼最能決定投資者的行為?答案是:別人的行為,以及短期的歷史。

即是點?很簡單,投資者就是金魚記性,記近不記遠。人類由歷史得到的教訓,就是人類不會由歷史得到任何教訓。現在科技先進,所有近代金融歷史,都可以在網上找到,也有大量KOL幫你演繹。可是,若自己沒有切身經歷過,還是很難可以感同身受。

不說太玄,說實在的。早前不少人提起李根興。筆者本文無意討論李根興,但他也曾風光一時。有投資者鬧他是「騙子」,「老千」,但講到尾投資者自己睇錯市,走去買舖,與人無尤。隨著街舖價格下跌,一眾「舖王」也損手——但為何之前這麼多人買舖?因為再之前好搵呀!為何那麼多人投資李根興的基金?皆因之前舖租舖租升極都有嘛。當年,不少謬論指出舖租根本不可能下降,皆因業主會寧願丟空(現在聽落多可笑!)。那時侯,有句說話叫「一舖養三代」,現在難聽過粗口。但話說回頭,現在你和人講買舖,人人當你智力有問題,也可能是另一種記近不記遠,以為舖租就永遠不會回升。

「磚頭保值」到抗拒買樓

同樣地,很長很長的時間,無數香港人因為買樓致富。樓換樓的又有,一個人炒十間又有。那個年代,也不是很久之前。2019年前,人人相信樓市不死。但凡訪問名人,必定和講你「磚頭保值」。那個時代,大家認為年輕人買樓無望,是社會問題,政府必定要解決。但到2019年後,先是社運,再有移民潮,兼有疫情,加上內地經濟似乎放慢,香港住宅樓價已連跌數年。十分奇怪地,現在叫人買樓,卻被視為害人。至於那些甚麼年輕人問題,就無人討論了。當年說買不起樓的,現在應該買得起。但買得起時,又是否會買?人人認為樓價會再跌,因為去年都跌。

看到了沒有?前人成功的遊戲,後人就以為一直會成功,所以簡單去「抄功課」。當然抄得快抄得早的,往往可以獲利,但亦總有人是摸頂。

資產配置在於個人經歷

另外留意,投資者也會受自己社交圈子的經歷所影響。無數研究證明,投者的資產配置,往往和年紀有關,但並不是學術理論預測的年青人買股票,長者買債如此簡單。事實上,影響配置的因素,在於該個世代,是否經歷過股災,或者大牛市。

我們又看實例:新一代股票投資者,近乎是只買美股。為甚麼?很簡單,因為朋友都買呀。但為甚麼朋友都買?因為過去年年都賺錢呀。至於港股?在他們懂性以來,港股就表現不濟,新一代沒有經歷2007年的「港股直通車」(不經不覺近廿年),當然無感。同樣地,即使美股在2000至2010年經歷「迷失十年」,新一代也沒有感覺,因為沒有經歷過。那些「dom-com」泡沫,只是老人家話題。去年你和新一代講美股2025年會跑輸港股?他當你精神有問題。

相反,年長的投資者,往往不會買太多美股。為甚麼?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英文(不見得新一代的英文水平很好),而是因為沒有認識。年長投資者,經歷過港股大旺的年代,也同時見識過美股科網泡沫爆破,自然寧願買港股。然後往往是死守港股多年,才會死心。

樓市股市以外,也是一樣。新一代當然喜歡買加密幣,皆因升得快,又見到有人一夜發達,自然想自己是下一個。而且老人家不懂這些東西,新一人覺得更酷。相反,即使大家是活在同一個時空,中年人沒有見過身邊其他人如此致富,又或者看到朋友用其他方法致富,自然傾向不會買加密幣。

歷牛熊劫難方得心應手

以上種種,俱是人性——但卻是人性的弱點。如何克服?其實有點難。多讀金融歷史,可能有些少幫助。但始終沒有經歷過,就難以有很大感受。所以一般來說,投資真的要經驗,要經歷幾次牛市熊市,才能得心應手,但若不想「經歷」這些劫難呢?其實也不難,就是謙卑一點,不要過度高估自己,認為美股永遠跑贏,或者認為港股一定跑贏。分散投資,一般可以令自己後悔最小。

Patreon作者 李聲揚

相關文章

特朗普關稅勢令環球衰退 留意股市與經濟未必同步 李聲揚:最緊要保住份工

Coldplay震撼全場 惟Cityline負視角成敗筆 | 梁偉聰

債息急升逼使特朗普暫停關稅 非受股市影響 猶如英國卓慧思減稅計劃 | 陳新燊 

即時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