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全球華人要為故去的親人添一抔新土,讓親人知道,即使陰陽相隔,最美好的東西也永遠與其同在。然而在一個「卷」風日盛的年代,從生到死,似乎都在「攀比」。
比如清明祭祖,天價葬品層出不窮,也不曉得那些在天之靈,知道之後是哭是笑?
今年清明節,在中國部分地區,「紙別墅」仍在大量銷售,且規模和價格更加誇張。常州市一商家稱,雙層「紙別墅」最大號的面積達200平方米,售價1.5萬人民幣全。
在經濟蕭條的世界性周期\xf9堙A活著本身頗不容易,為了五斗米,無數的人在職場\xf9塈埶d負重,但所得不過杯水車薪,一個紙別墅售價1.5萬,足夠一個貧困家庭支撐不短的日子了。
專家指出,反對鋪張浪費需要長期堅持——為甚麼需要警惕豪華殯葬品露頭,正是因為風俗習慣一旦形成改變起來非常困難,千萬不能低估其破壞能力和裹挾能力。
從普通的紙錢到所謂的冥幣,從燒一點紙物件發展到燒紙別墅、紙車子、豪華手機,鋪張浪費的緊箍咒會越念越緊,特別是當這股不良風氣被打上傳統觀念、孝道文化的標籤以後,更有了冠冕堂皇的藉口,尋常人家無法抵禦這股「綁架」之風。此外,在這個以「成功」定義的時代,太多人以豪宅彰顯地位,用翻修老屋來告慰先人。
滾滾紅塵也有人間的清醒者。近日,63歲俞敏洪回老家祭祖,曬出一張照片。誰能想到,一個身價上億、曾在紐約敲鐘的企業家,會在清明節前,站在一座破舊土屋前合影,還怡然自得?屋後牆體斑駁、門窗歪斜,看起來像年久失修的危房。
若不是他親自曬出,旁人很難相信,這竟是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的祖宅。俞敏洪讓祖宅保留原貌,讓泥牆風化、讓青苔爬上窗框,只因這是一塊心靈的錨點。
200平方米的紙別墅橫空出世,豪華祭品捲土重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陋習的頑固和可怕,鬆懈一點便如野草一樣蔓延開來。本來,清明掃墓祭祖,寄託哀思,緬懷先人,是華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本無可厚非。
然而清明祭品中的奢華之風,近年來卻越刮越猛。從洋房汽車到手機和電腦,甚至紙紮的「美女」、「元寶」、「信用卡」……都應有盡有,漸漸也使掃墓變了「味」。
民俗學者指出,那些化為灰燼的紙別墅,滿足的只是當事人的虛榮心,編織的只是孝道假像。這種鋪張浪費更是社會資源不可承受之重,紙燒成了灰,也就失去了再生價值,大量焚燒這些東西還會污染環境。
相反,在南洋地區,華人祭品不僅有傳統美食,還有當地特色的黃梨、椰子、朱古力等,花費不高,卻能體現祭祀的文明以及方式的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