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概念式微 經濟重新布局

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涵蓋所有貿易夥伴的的對等關稅措施,發動至今規模最大的全球關稅戰。在範圍越來越廣的關稅戰影響下,全球化概念逐漸式微,全球經濟面臨重新布局的境況。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向全球所有國家加徵的10%基本關稅——罕有獲得豁免的是上月已被特朗普25%關稅「擊中」的加拿大和墨西哥。此外,他針對全球多個國家地區特別加徵的個別對等關稅。如對於中國,徵收稅率34%的對等關稅,除中國之外,歐盟20%、越南46%、日本是24%、印度是26%等等。得到只收10%基本關稅而不額外增收對等關稅的大國則包括英國、巴西、智利、阿根廷、澳洲、土耳其等。輿論認為,特朗普把美國的關稅政策打回19世紀的水平,有效平均關稅稅率比起1930年大蕭條的時候還要高,達至大約25%水平。而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前,美國的有效平均關稅稅率是2.5%。

回望過去200多年的美國貿易史,是在自由與保護之間擺動的歷史。從建國初期,特別是從1789年聯邦憲法賦予國會徵稅權之後至1933年,美國主要採取保護性質的高關稅政策。在此期間,美國經濟尤其是工業得到了極大發展。二戰以後,蘇聯基於意識形態原因,沒有深度參與西方貿易體系,美國則憑藉強勁的生產力,加上美軍美元的護航,在經濟領域成為自由貿易的積極推動者,因為這最符合它的國家利益。自由貿易,講求世界的分工,讓不同國家生產自己最擅長的東西,再進行交換。1990年代,蘇聯解體後,國際分工實在太過精細,各國利益互相交融,全球化興起。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掌握尖端科技、金融、專業服務的絕對優勢,但製造業被許多新興國家蠶食,許多充斥美國市場的廉價商品都不是產自美國的,為此美國承受了巨額貿易赤字,也就是特朗普口中的「美國被佔便宜」。特朗普希望借由關稅戰,逼美國製造業回流,重現往日光輝。這意味著,一直處於全球化中心的美國想要親手為全球化時代畫上句號。

時至今日,美國仍是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但它無法獨力生產國民所需的商品,只能進口。

美媒就指,特朗普期盼全球供應鏈調整並遷往美國並非一蹴而就,美國製造業多著重先進技術,國內也沒有現成在海外生產成本低得多的基礎材料與零件,從目前美國製造商面臨螺絲、螺母和螺栓價格上漲來看,凸顯全球供應鏈的必要性。此外,外國出口商不會願意支付關稅,那極有可能由美國進口商支付,最終成本將由美國消費者承受。

特朗普推動的關稅戰,對全球產業鏈造成巨震,全球貿易將遭受重創。全球經濟的碎片化將催生更多不確定性。世界貿易組織(WTO)預測,若主要經濟體效仿美國加徵關稅,2025年全球貿易增速可能從3.3%降至0.5%。對於嚴重依賴出口的新興市場,這無異於經濟災難。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警告,全球GDP可能因此損失1.8萬億美元。

要聞